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汽车论坛 汽车论坛

度大产业链长行

ysladmin 2024-07-23 人已围观

简介度大产业链长行       度大产业链长行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重要的话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我将尽力为您提供相关的信息和建议。1.平台企业的战略管理2.河南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世界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4.开放性问题的优

度大产业链长行

       度大产业链长行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重要的话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我将尽力为您提供相关的信息和建议。

1.平台企业的战略管理

2.河南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世界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

4.开放性问题的优势_努力增创开放性经济发展新优势

5.请搜集和整理我国自2000年以来,为解决“三农”问题出台了哪些政策和措施?

6.汽车出行圈2019年度大:转型元年的生死忧患

度大产业链长行

平台企业的战略管理

        平台企业的战略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平台成为当前企业战略发展方向之一。下面我为大家准备了关于平台企业战略管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平台企业的基本内涵

        (一)平台企业的定义

        平台可以导致或促成双方或多方客户之间的交易服务。Rochet和Tirole等学者对“双边市场”理论的开创性研究成为了平台理论研究的基础。他们认为,一些平台企业并不为买卖双方生产交易的任何商品和服务,而是利用“平台”对买卖双方产生的相互吸引作用,通过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将买卖双方聚集在平台中进行交易,而提供“平台”服务的平台称作双边平台企业[2],本文简称为平台企业。平台的研究对象涉及买方、卖方和第三方(平台企业)。平台企业的主要特征是具有网络规模性和网络外部性等平台效应。平台效应在互联网产业中更加明显,平台企业的成功取决于其产品黏性、整合、用户基数等方面。

        (二)平台企业的分类

        在现有的文献中,鲜见对平台企业的分类。本文参照Evans [3]的观点,从双边市场的角度将平台企业分为3种类型。

        1.市场创造型平台企业

        特点是方便双边用户的交易,能通过中介平台来提高搜索交易对象的效率和买卖双方配对成功的可能性。电子商务平台、房屋中介、超市等都属于这类双边市场。例如,淘宝网,由于消费者已经无法满足在当地进行实体购物体验,对于新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淘宝通过创建网络购物平台,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同时为大量的商家提供了新的产品渠道,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卖家和买家,使得平台产品多样化,买家能够突破地理因素和时间因素等限制购买商品,提高交易成功率,并通过支付宝的安全支付功能将阿里旗下众多产品进行整合,增加用户的转移成本和用户粘性,是比较典型的市场创造型的双边市场。

        2.受众创造型平台企业

        特点是多吸引观众、读者和网民等,企业对平台有较强烈的广告投资欲。电视、报纸、杂志、网站等就属于这类市场平台。例如,新浪网是国内比较受欢迎的门户网站,不断更新发布最新消息和新闻,覆盖面广、信息全面、网站流量大,有大量网民和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吸引大量的企业在新浪网站上进行广告宣传。平台企业的广告收入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3.需求协调型平台企业

        特点是能帮助两边的用户通过平台来满足相互的需求。Windows 操作系统、系统等都属于这种双边市场。例如,,是银行推出的能够帮助用户和银行更快速方便办理业务的一种平台系统,用户可以通过进行自助业务办理,节省到理的时间;而银行也通过对的管理代替对用户本人的管理,节约了运营成本,用户和银行的不同需求都得到了满足。

        以上三种类型的平台企业大致涵盖了目前市场中平台企业的基本形态。由于近二十年来互联网高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平台成为研究的热点。

        平台企业战略管理过程

        (一)构建平台商业模式

        一般来说,平台商业模式的建立可以分为步骤。

        1.选择平台类型

        首先观察是正在运营的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分析市场上潜在的影响因素,并对本企业的与能力进行辨识和评估,分析客户需求,寻找创新机会,并努力形成差异化优势。企业依据类型选择和创新性要制定平台框架、做好市场调研、客户群锁定,市场管理政策、以及整合的相关调配,并要尽作出备案并做好风险评估和预案,尽量做到最优化决策。

        2.核定业务范围,分析交易模式和平台运行流程

        包括对客户人群的定位,平台双方的交易方式,资金与双方信息的沟通传递等。确定业务范围应以企业的核心能力为基础,明确核心业务范围和增值环节。核心业务与衍生业务之间存在明显的主次关系,衍生业务开发者的创新必须符合主营业务开发者的战略发展,核心业务的开发更有利于满足既定客户群需求。

        3.确定盈利模式

        与传统企业不同,平台企业盈利并不通过直接销售产品而获得利润,而是构建一个商业系统,让买卖双方参与进来。所以平台企业的盈利基础在于尽可能的吸引买卖双方在自己的平台进行交易,平台两边的用户越多,平台的价值就越大。对于不同的用户,企业可以取不同的营销策略来吸引用户参与。平台可以取交叉补贴的策略对不同的用户进行定价,通常是低付费者享用高付费者的补贴。例如,腾讯QQ对用户取免费策略,而通过收取广告商的费用来获得盈利。

        4.制定竞争策略

        平台企业通常会取以下竞争策略:施行平台差异化战略;取排他性举措[4]。随着平台应用的不断成熟,平台企业不仅要考虑来自双边平台的竞争,还要考虑三边平台企业和纵向一体化战略企业的竞争[5]。平台的定价策略主要有掠夺定价、交叉补贴和捆绑销售等。平台的特性决定了即使企业拥有市场垄断的地位和能力也不能获得垄断利润,所以无论哪种策略都必须要考虑到平台两边的平衡性。

        (二)构建平台生态系统

        平台生态系统,是保证平台运营的基本组织形式。其构建过程如下。

        1.确定互补品种类,选择互补品开发商

        平台企业处在产业链中间的位置,是连接上下游的媒介,通常不会自行开发接入到平台的产品都自行开发,寻找合适并可以长期合作的互补品开发者至关重要,并且要处理好与互补品开发者的关系,要兼顾双方利益的平衡,尽量避免与合作者产生纠纷。

        2.战略合作与市场协同

        平台企业刚刚进入新市场时,很难迅速提升市场占有率、在行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企业可以寻求合作伙伴,达成利益共识,形成战略合作,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份额,增加用户。开发者通常缺乏强大的用户群体作为支撑,而平台企业能够弥补这个缺点,从而形成市场协同。

        (三)实施平台战略

        平台战略实施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1.平台业务的开发

        由于技术进步等因素,市场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大的变化。平台企业要抓住市场的机遇及时开发新业务、新产品,不但能够填补原产品的市场,并对新市场具有吸引力。新产品的推出还可以强化企业的差异化优势,扩大市场份额。例如,腾讯公司及时地研发并适时推出微信产品,成功的抢占了市场,提高了企业的影响力。而NOKIA公司不能及时紧跟市场趋势开发出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智能手机,造成企业运行的困境。平台企业在新业务的开发时要能够识别市场的发展趋势,谨慎地对待,不要盲目地投入以免造成损失过大。在产品处于衰退期时,平台企业需要及时推出新产品来保护市场份额。

        2.反馈与评价

        平台企业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及时对实施效果进行反馈和评价。根据实施效果和行业变化对战略进行调整,改进不足之处,形成更全面的竞争优势。

        拓展内容: 企业文化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从经验和科学管理进入了文化管理,企业文化日益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的指导思想、经营理念和包括价值观、道德观、行为规范在内的工作作风等。企业情况不同,企业文化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每个企业都有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有自己特色的、被广大员工认可的行为规范、规章制度、企业理念、职工价值观等等。正是这些有形的硬文化和无形的软文化,指导着企业战略的实施,支撑着企业的发展。

        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的关系

        目标带动战略,战略驱动文化。企业必须确立目标,进而达成目标。达成目标需要战略支持,战略的实施需要信念的支持。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思想的.表现,也是企业家团队信念的表现。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看似两个泾渭分明的概念,其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制订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优秀的文化能够突出企业的特色,形成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而且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有利于企业制定出与众不同的、克敌制胜的战略。

        2、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

        企业战略制订以后,需要全体成员积极有效的贯彻实施,正是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及辐射等作用,激发了员工的热情,统一了企业成员的意志,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奋斗。

        3、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必须相互适应和相互协调

        战略制订之后,企业文化应该随着新战略的制订而有所变化。但是,一个企业的文化一旦形成,要对企业文化进行变革难度很大,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具有较大的刚性和一定的持续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逐渐强化的趋势。因此从战略实施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要为实施企业战略服务,又会制约企业战略的实施。所以,企业在进行重大变革时,必须要考虑与企业的基本性质与地位的关系问题,因为企业的基本性质与地位是确定企业文化的基础;同时要发挥企业现有人员的作用,保证企业在原有文化一致的条件下实施变革。企业高层管理者要着重考虑与企业原有文化相适应的变革,不要破坏企业已经形成的行为准则。

        综上所述,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分析时,应给企业文化以足够的重视。只有企业文化与战略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企业更好地发展。

        企业文化在企业战略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始终是企业生命力的基本点,是企业理念客观存在的必然。企业思想是企业文化的主线,企业的社会使命与责任属于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企业的战略规划受企业思想的制约,以企业使命为基础性依据。如《南网方略》是南方电网公司企业文化的精髓,它为企业的战略、战略实施和战略分析等做出了统一的标准。因此,企业战略的研究、规划与实施必须与企业文化的塑造和提升并重。

        企业战略制定以后,就需要全体成员积极有效地贯彻实施。企业文化通过其物质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精神文化层次的共同作用,激发员工热情、统一群体成员意志。

        1、企业文化为战略实施提供行为导向

        在企业中往往并不是所有的员工都能在同一时间对企业新的发展战略、经营思路做到完全领悟,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如何齐心协心往前走,就需要企业文化的引导。首先,企业文化能显示企业发展方向。企业文化的概括、精粹、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明示着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这些语言经过长期的教育、潜移默化,已经铭刻在广大员工心中,成为其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其次,企业文化能诱导企业行为方向。企业文化建立的价值目标是企业员工的共同目标,它对员工有巨大的吸引力,是员工共同行为的巨大诱因,使员工自觉地把行为统一到企业所期望的方向上去。因此优秀的企业文化能有效弥补人的有限理性不足,将广大员工的行为引导到共同的企业发展目标和方向上来。

        2、企业文化具有独特的激励功能

        企业文化做得好的企业很注重对员工的物质激励,如实施员工投股、高级管理人员的股票期权制度等。这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对财富最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文化管理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注重一种精神文化氛围的营造,通过共同使命的认定、团队建设、情感的管理等来满足人们对非财富最大化的追求,使大家能认识到在企业工作的价值。因此,企业文化可以全方位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

        3企业文化具有良好的约束功能

        这种约束功能主要包括,硬约束和软约束。硬约束主要表现在制度的约束;软约束主要表现在文化的约束。制度的约束常存在不足,因为制度是人制订的,人是有限理性的,所以很难完善,而且落实制度的监督成本也往往很大。相对来说,文化这种软约束是硬约束的补充。通过共同的舆论导向,共同的行为模式,形成员工自觉的行动。南方电网公司能在六年的时间内快速融合、发展,以《南网方略》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南网方略,明确提出了企业的行为理念、服务理念、团队理念和廉洁理念,得到了员工的支持,成为了激励员工干事的力量源泉。达到了最佳软约束功能。

        建立发展符合企业战略的企业文化

        通过对国内企业文化与国外企业文化的研究与分析,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建立自己优秀的企业文化。但是,企业文化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系统思考,协调关系,最主要的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符合企业发展战略要求。

        1、企业文化理念必须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据

        企业理念中的基本理念,如企业目标、经营理念等,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所规定的产业结构、未来目标、经营方向直接相关。例如企业若用成本领先的竞争战略,则企业理念应突出强调成本意识和成本管理。若企业实施一种人力的职能战略,则企业理念应突出人才理念和人本精神。

        2、企业制度和行为文化必须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据

        例如企业若实行差异化战略,则企业在规章制度的制定上则较为灵活,给员工的空间将较为宽泛,鼓励员工进行创新。而一个规章制度制定比较严谨的企业与崇尚自由创新的企业战略是不相符合的。总之,制度和行为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和适应。

        3、企业物质文化必须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据

        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理念的载体,也是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条件。如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减缓,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许多企业纷纷调整竞争战略,企业的经营理念也相应随之发生变化。为了在新的竞争环境中重新定位企业形象,展示企业新的文化理念,获取新的竞争力,许多企业纷纷进行企业品牌标识的创新和切换,道理就在于此。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战略是一个企业的长期规划,必须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对于尚未进行战略发展规划的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规划出企业发展战略的轮廓,或者制定出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方向,并以此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依据,才能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下去。

        企业文化在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确运用企业文化能使战略目标的制定和企业整体目标一致,使企业朝着更高、更远、更有利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企业愿景。一个拥有优秀文化的企业将文化作为重要,将企业的发展愿景以企业文化的形式渗透给员工,从而使企业战略从制定到实施,都能够得到可靠的保障。

;

河南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安化黑茶本身不是传销。

       安化黑茶是一种茶叶,是我国黑茶的一种,用安化境内山区种植的大叶种茶叶,经过杀青、揉捻、渥堆、烘焙干燥等工艺加工制成黑毛茶,并以其为原料精制(包括人工后发酵和自然陈化)成安化黑茶系列产品成品。

       安化黑茶本身是不会传销的,但是,近年来确有不少不法分子以它为载体,从事传销活动。

       作为黑茶的发源地——湖南安化,以茶为业,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安化县委、县近年来致力于以建设畅通、宜游、秀美、富裕新安化为主要内容的战略,积极探索产业发展与扶贫工作结合点,把做大做强黑茶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有效抓手,取得了显著成效。

       9月8日至9日,笔者跟随“聚焦产业扶贫 助力乡村振兴”——2020年全国主流媒体安化风行调研组,开始了为期两天的安化之旅。通过万隆茶馆座谈会,共话黑茶产业发展;调研安化县扶贫示范地黄石村,探析产业带路扶贫经验;参观安化黑茶现代农业园展示馆、安化黑茶博物馆,领略黑茶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走访华莱企业万隆产业园,感受华莱企业科研、智能、手工、多元融合制茶的创新精神和名族匠心;考察冷市镇水龙茶园,获悉黑茶产业如何用深山绿叶带群众脱贫致富,所到之处,山水皆风景,枝叶总关情。

       适于茶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

       安化是集山区林业大县、库区移民大县、革命老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其境内群山起伏,岭谷相间,全县共有山地面积4052.5平方公里,占安化县域面积的81.9%,是典型的“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县。然而,有一种茶树,山崖水畔,不种自生,是安化得以发展黑茶产业的命脉所在。

       安化地处北纬30度左右的黄金产茶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量充沛,严寒期短,茶树的生长期长达7个多月。此外,安化界于武陵山余脉和雪峰山余脉交会处,是冰碛岩这一特殊的地质沉积物在全球范围内最集中的地区。风化的冰碛岩土富含硒元素,即为“烂石”,是非常适合茶树生长的,在这样的土地上种茶,使茶叶平均含硒量为0.22ppm,是全国茶叶含硒平均值的两倍,世界茶叶含硒平均值的7倍,为适度“富硒茶”。冰碛岩作为6亿年前冰河世纪的遗迹,是安化茶叶优良品质不可复制的地理环境条件。

       茶叶是当地人脱贫的希望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让安化有了“茶乡”的称号,小小的茶叶寄托着当地人致富的希望。

       安化县委副书记、县长肖义介绍:“2019年安化茶园面积达36万亩,茶叶加工企业达200多家,茶叶加工量9万吨,综合产值达220亿元,全县茶产业及茶关联行业从业人员达36万人,15万贫困人口中有近10万人因茶脱贫,短短十多年时间,安化黑茶已发展成为区域内规模大、品牌响、综合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富民支柱产业和湖南省实现千亿湘茶战略目标的重要力量。”

       肖义表示,近年来,安化保持“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战略定力,坚持“精准扶贫、产业先行”,紧紧依托禀赋发展安化黑茶等特色产业,落实“四跟四走”要求,让群众参与发展、分享成果,真正实现了经济发展与脱贫有机统一。

       截至2019年底,安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9885户、149290人,累计脱贫37727户、143527人,130个贫困村已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0.64%。2019年4月,湖南省批准安化脱贫摘帽。

       制茶技艺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安化黑茶属后发酵茶,制茶工艺别具一格。2008年,安化千两茶和茯砖茶的制作技艺入列《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千两茶是安化黑茶中最有名的种类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以重量命名的茶,曾作为游牧民族的专供茶,因运输路途遥远,为更好的保存茶叶,制茶时便使用长竹篾篓,将净重36.25千克的茶叶踩压捆绑成圆柱形,36.25千克合老秤一千两,故而名曰“千两茶”也作“花卷茶”。其制作工艺最具匠心之处即踩制过程,千两茶的踩制全仰赖人工,工艺十分复杂,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 

       千两茶包装完成之后,要置于温湿适宜的地方进行晾晒,自然干燥,缓慢发酵,直至达到最终可以长期贮藏的效果。

       企业帮扶成效显著

       水龙茶园是湖南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推动安化黑茶产业兴盛发展而精心打造的有机生态茶园。  

       作为安化县唯一一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华莱不仅拥有安化黑茶最大的现代化产业园,而且是目前带动整个安化黑茶发展的发动机。

       华莱副总经理严子鹏介绍,华莱与安化县签订了《重点产业扶贫项目委托扶贫备忘录》,主动承担帮扶冷市镇、羊角塘镇、龙塘乡、江南镇等乡镇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任务,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5个统一”“3个免费”,即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提供茶树种苗、统一技术培训和指导,统一种植保险、统一保价回收、免费提供种植培管技术培训,联合带动6049名贫困家庭就业和脱贫致富。

       此外,建设扶贫基地,打造扶贫车间,建立扶贫生产线,为扶贫工作量身定做“富民茶”。其中扶贫基地使400户贫困农民直接受益,扶贫车间则为121名建档立卡贫困农民提供了固定工作岗位,个人年收入达4.2万元。

       为适应茶产业发展需求,华莱还建成了3个综合性黑茶产业园,打造了15条自动化、清洁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车间,厂房面积达到6万多平方米,其中万隆黑茶深加工生产车间拥有的4条全自动化、标准化、清洁化的生产线,在行业内遥遥领先。

       截至目前,华莱年产销黑茶5.5万吨,累计上缴国家税收逾10亿元,累计捐资社会公益事业近6亿元,安排长期稳定就业人员4000余人,年工资总额逾1.5亿元;带动种植、加工、包装、物流销售等相关产业间接就业9.67万人,其中贫困农户2.32万人,间接收入逾5亿元;同时还带动了产业链上的广告、印刷、餐饮、住宿、旅游、交通运输等关联产业快速发展,创造出大量衍生就业机会,相关产业链就业人员已逾20万人。

       茶旅融合奔小康

       “以前都是泥巴路,现在路面变水泥;以前春节都看不了电视,现在电网改造升级;以前晚上漆黑一片,现在300多盏路灯照亮25个村组?”这一个个场景,对安化县江南镇黄石村村支书黄志飞来说,刻骨铭心。

       黄石村地处安化县中部江南镇西南部,资江一级支流思贤溪自南而北穿越。群山环抱,流水淙淙,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土地肥沃,但无产业支撑。

       201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400元。3年来,黄石村在各级的大力支持下,共投入资金2600万元,发展了安化县黄石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安化县新坐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20家经营主体,培育了茶叶、土花猪、蟠桃、葡萄、莲子等5种特色农业,成功创建了休闲农业集聚发展示范村。

       “别看戴着个眼镜,其实我就是初中文凭。”回乡创业的黄华明,现在是黄石茶叶专业种植合作社的总经理。他说,边创业边学习边建设,曾经的贫穷山村,如今抬头是山,低头有溪;山上茶园,山下果园。村民们仍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却不再靠天吃饭。黄石村成为田园综合体的乡村梦想,正在乡亲们的辛勤里一点点实现。

       除了黄石村,文旅融合的项目还有茶乡花海生态体验园,该项目取股份合作的帮扶模式,结成利益联结共同体,帮扶茶乡花海异地扶贫搬迁点、东坪镇、龙塘乡等地的424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发展产业,建设茶、果、旅一体化的产业基地2500亩,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项目以企业为主体,茶乡花海为平台,建档立卡贫困户为股民,取“公司+农户”融合发展的模式,激活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引导贫困户主动融入到产业发展链条中来,实现“土地流转收入+务工就业收入+保本保底收益+按股分红”。  

       精准扶贫,产业先行,小茶叶写活了脱贫大文章。安化以黑茶产业为媒,从茶叶到茶业,_出了一条安化特色脱贫路。这一缕茶香跋山涉水、穿越古今,至今仍醇香馥郁、沁人心脾。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别具一格的成茶机理造就了安化黑茶的独特魅力。

世界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

       河南省是全国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农村人口超过5000万,行政村达4.6万多个,对于河南来说,建设美丽乡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近年来,通过项目带动、政策扶持、典型示范和宣传推介,全省各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因地制宜打造出一批颜值气质俱佳的美丽乡村,一些新探索令人称道,呈现出多种适合当地稳定、持续发展的建设模式。2020年9月份,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46个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河南省8个村入选。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河南美丽乡村建设虽然成效显著,但同时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河南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没有处理好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建设资金仍然存在较大缺口

        在长期的“重工轻农、重城轻乡”指导思想下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欠账太多,河南农村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和转型,还是教育、文化、卫生等整体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薄弱,仅仅靠投入远不能解决问题,资金缺口仍然较大。而且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制约,社会融资也很困难,许多乡村还处在边远地区,无法引进社会资金。在所抽查的样本乡村中,超过66.8%的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不足,在美丽乡村建设后期绿化养植、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等维护中资金明显跟不上去,部分乡村可以利用的资金除上级补助外,主要靠村自筹,但由于村委经济实力有限,难以保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较大的投入。

        2.没有处理好统一标准和尊重差异的关系,建设特色不突出

        在河南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部分乡村根据地区实际,打造了一批乡村品牌,吸引了许多城市居民在闲暇之余去感悟体验乡村生活,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但也有不少乡村并没有发挥当地特有的优势,在建设过程中建设亮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一方面,没有结合本村自然和经济条件来精心打造,更没有彰显个性特色的乡村风貌,部分乡村虽然远离城市却盲目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或者在没有产业链支持的情况下去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造成美丽乡村建设和周边环境及社会脱节;另一方面,建设的观念和主题不明确,盲目照搬复制已有的模式和经验,“千村一面”情况突出,造成很大浪费,偏离本村实际,同质化情况严重。

        3.乡村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建设主体不明确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个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地位在乡村建设中没有很好地得到处理。一方面是主导有余,部门参与多,组织协调难度大,使某些事项要么多头管理,要么无人负责,影响工作开展。另一方面是农民参与不足,尤其是一些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主动性和大局观不够,不能有效地调动群众主动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导致农民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现象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严重,主动作为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另外,农村人才缺失现象非常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建设发展。

        4.没有处理好美丽乡村“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建设规划不系统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规划,统筹布局。调查发现,部分乡村在建设过程中,虽然注重硬件设施建设,却不注重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和长期规划的科学制订,尤其是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比较突出,导致短期行为多、整体设计少,视野狭隘,缺乏全域一体的建设理念。一方面,部分乡村建设在进行规划编制时不切实际,没有和本村自然和历史文化相结合来精心打造,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和差异性,乡村个性特色和风貌没有充分彰显。另一方面,乡村建设的长效管理和考核机制在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对美丽乡村的建设与运行缺乏动态监督和管理,导致“重建设、轻管理”及管护难题成为许多乡村建设中的普遍现象。

        5.没有兼顾乡村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农村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村容村貌的改善和生态环境的治理,更要重视乡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要在农村产业融合的基础上建设和谐宜居美丽乡村,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调研过程中发现,河南部分美丽乡村建设仍然存在着农村产业融合水平不高、村庄承载能力薄弱等问题。一方面,农业产业标准化水平不高,以农产品简单加工起步,且以低成本为基础,专业化进程缓慢,对劳动力吸纳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农村产业融合与美丽乡村建设联系不紧密,许多乡村脱离本村实际,盲目开发农村休闲旅游,忽视了农村文化景观、农事活动、传统村落等人文乡土的挖掘和农产品的开发。另外,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有待提高。

        二、河南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探析

        1.以“三个突出”为抓手,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建立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农业农村多元化投入格局”,拓展了资金来源的思路。首先,突出财政优先保障的主导作用,通过财政资金撬动更多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美丽乡村建设。早在2013年,河南省财政就在投入14亿元资金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普惠制”政策的基础上,专项安排8亿元资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此后四年时间里,河南省共投入财政奖补资金52亿元,实施了562个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其次,突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步解决农业经营中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引导农村金融机构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多元化、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把金融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来源。再次,突出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参与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要做好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保障措施,营造良好的环境,搭建好桥梁,鼓励各种资本积极参与其中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大有作为。

        2.发挥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

        河南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地区差异巨大,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各地发展的基础不尽相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必然要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特色。要注重保护乡村原生态和乡土情怀,体现乡村民宿风情,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点和展现点,真正打造各具特色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河南省农村面积大、乡村众多,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短板”,也是关键。对于那些自然景观比较好,或者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乡村,可以根据不同类型进行分门别类规划,巧妙地把历史、文化、乡土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集生产、消费、游乐、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业旅游。搜集整理村落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保护好古道、古树和古建筑,尽量还原旧貌格局,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做到现代与传统融合、经济与文化统筹、自然与社会和谐,格局自然不做作,风貌整体和谐统一。

        3.以“旅游+”为引领,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并不是单纯追求田园风光之美,而是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生产,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形成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增收致富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一是推进“旅游+农业”融合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把富有“农味”的文化挖掘好、包装好、展示好,让广大游客能够赏“田园美景”、游“绿水青山”、忆“游子乡愁”,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知名度较高的乡村旅游品牌。二是创新“旅游+文化”的旅文共融模式,将“文化旅游化、旅游文化化”,推动一批A级景区上档升级,加快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努力挖掘乡土文化根脉,打造一批浸润乡愁和乡村民俗为一体的美丽乡村。三是推进“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焦作,不仅有独特的旅游,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全国篮球城、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焦作可以在“旅游+体育”融合发展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培育多元化新业态。四是推进“旅游+养生”融合。讲好“太极圣地”故事,规划建设“世界太极城·中原养生地”,充分挖掘太极拳、“四大怀药”等养生,力争将河南焦作打造成为中原健康养生养老产业基地。

        4.以“问题+”为导向,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

        首先,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打造“美丽乡村”的落脚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直都是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突出瓶颈。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注意保持乡村原有的景观风貌,充分彰显各地文化特色,纵深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其次,把注重内涵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之魂。我们建设的美丽乡村,不仅仅是村庄、庭院、道路等外在有形的干净漂亮,还应包括村庄环境的改善和农民精神文化层面的提升。为此,必须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积极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弘扬现代文明风尚,凝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第三,营造良好氛围,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美丽乡村建设,农民是主体。只有农民上心,才能难事不难、好事办好。通过媒体、报刊等宣传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活动,让村民更直接地体会到美丽乡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和好处,主动参与到家乡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来。第四,把产业融合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经济支撑。美丽乡村建设要内外兼修,表里如一,注重产业融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打造有“颜值”更有“产值”的美丽乡村。第五,培养和留住各类人才。美丽乡村建设,人才是基本和保障。要出台相关激励措施,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回乡创业放宽政策;要筑巢引凤,多方鼓励引导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退役军人等返乡做“创客”;要加大本土人才培养扶持力度,发挥乡村人才的技术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作者为焦作大学 王明英 李磊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JC56)的阶段性成果

开放性问题的优势_努力增创开放性经济发展新优势

       自18世纪中叶英国首先开始工业革命以来,技术进步与工业化彼此助推,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和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化的直接结果是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并表现在一国或一地的人均家用电器、小汽车拥有量、基础设施、人均居住面积提高或改善等方面。本节以经济增长与能源、金属矿产、水泥消费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分析为基础,分析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的一般规律,为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与环境的需求奠定基础。

       一、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

       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工业化社会。在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里,社会财富的积累超过几千年农业社会积累的总和。大机器的广泛运用使人们能够便利地大规模开发利用能源和矿产,并将之转化为社会财富。在人类社会财富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人口膨胀、耗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并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关系主要表现为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加、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能源强度逐步下降等。

       ——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加。从发展趋势看,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能源生产和消费密切相关。发达国家能够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规模开发和利用能源。产品越丰富,社会越富裕,能源的生产和消费量也越大。工业革命以来,全世界的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石油消费总量是个典型的例子。石油规模化掘始于1857年美国得克萨斯。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9年公布的数据,到2008年底,全球共消费石油约1560亿吨,其中前40年只消费了约2亿吨,20世纪上半叶50年消费了不到100亿吨,最近50多年则消费了1460亿吨(表1和图1)。

       表1 1998~2008年全球能源消费一览表 单位:百万吨油当量

       图1 1983~2008年全球能源消费变化趋势图

       (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9)

       ——伴随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逐步优化。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文明进程的加快,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能源结构逐步优化:农业社会能源以薪柴为主;工业革命以来,能源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欧洲国家工业化最早要用木材炼铁,随着原料中废钢比重的增加,现在炼钢用电炉了;火车最初是用煤的,现在的高速火车已经用电了。从总体上看,工业革命以来,能源构成经历了从薪柴—煤炭→煤炭—石油→油气—煤炭为主的演变过程。随着全球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可再生能源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年来防止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成为环境外交的国际热点,可再生能源得到快速发展,在能源中的比例逐步提高。据有关研究,未来能源结构变化大致如图2所示。

       图2 世界一次能源构成及其发展预测(1940~2100年)

       (据W.E.Schollnbeger和J.R.Frisch.未来的危机.1982)

       ——随着工业化的完成,世界各国单位GDP能耗逐步下降。在英、美等国工业化时并没有出现全球性能源短缺。换句话说,早期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没有明显的环境约束,是一种没有或者很少约束条件下的自然发展。日本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正好赶上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机,13年提出了约束下的经济增长,通过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降低单位GDP能耗,完成了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图3)。由于实现工业化的支撑技术不同,人均能耗及其峰值也不同。实证研究表明,早期工业化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量较大时增长才趋缓,后发展国家人均能源消费峰值明显低于前者。例如,发达国家人均GDP在1万美元前,能源消费增长较快:1万美元时韩国人均能耗4.07吨标准煤(19年),日本4.25吨标准煤(1980年),美国8吨标准煤(1960年)。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冯飞研究员根据有关研究资料,画出了各国能源强度变化的概念模型(图4)。

       图3 英、美、日及发展中国家单位GDP能耗曲线

       (冯飞.电力技术经济.2007年第3期)

       图4 世界主要国家能源强度的变化曲线

       (冯飞.电力技术经济.2007年第3期)

       二、经济增长与主要金属矿产消费

       与能源消费的规律大致相同,随着全球经济规模的扩大,金属矿产消费总量持续增加,并表现为矿产消费与人均收入呈正相关关系。

       ——金属矿产消费量持续增长。全球主要矿产品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表现为在一些国家工业化时增长速度较快,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消费快速增长,13年到2000年前呈波动式上升。发达国家矿产品需求下降,部分是因为完成了城市化,部分是因为高耗材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铅却是个例外,主要与其毒性较大、日益被其他材料替代有关(图5)。

       图5 全球矿产品消费增长趋势

       (王安建,王高尚等.全球矿产战略研究2001年度报告.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战略研究中心.2001)

       ——人均钢铁消费强度随人均收入增加而变化。从人均钢铁消费量的变化可以发现,先行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早期(人均GDP为3000~15000美元),人均消耗增加很快,后期(人均GDP超过15000美元)人均主要消耗出现增长放缓甚至绝对量下降的情形。简单地说,一国或一地人均矿产消费强度经历“(低)较快上升—(高)平稳—(较低)缓慢下降”三个阶段(图6)。

       图6 1968年世界各国钢铁消费量和人均GDP关系

       (马建明.对矿产(矿产品)需求预测的思考.2006)

       ——人均钢材消费量与人均GDP关系密切。从总体上看,人均GDP与人均钢材消费呈正相关关系。从人均钢材消费量与人均GDP关系图(图7)上可见:其一,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大致集中在两个区域:图的左下角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主要特征是人均GDP和人均钢材消费量均较低。发达国家和地区出现在图的右中部,其特征是人均GDP和人均钢材消费均较高。其二,韩国和例外,人均20000美元(PPP)时人均钢材消费约800千克。究其原因,因为重化工业是韩国与的主导产业,出口导向是其发展战略,且出口产品的钢材强度较高。虽然日、意、奥、德等国人均GDP与其他发达国家类似,但人均钢材消费较高,因为这几个国家机电产品出口量也较大。

       图7 人均钢材消费量与人均GDP的关系

       (陆晓明.矿产需求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我国矿产需求预测、保障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2006)

       三、经济增长与水泥消费

       水泥是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必需的物资,原料来自非金属矿的石灰石,以及工业和生活的部分废物。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非金属矿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冶金、化工、轻工、石油、地质、机械、农业、医药、首饰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成为不可替代的材料,受到世界多数国家的日益重视和人们的青睐。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水泥消费量呈现一定的规律。以美国为例。从1900年起,美国水泥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呈缓慢上升趋势。据美国经济部国贸局资料,到2008年,美国水泥产量8100万吨,表观消费量9252万吨。从1955年起,美国水泥净进口持续增长,到2008年累计净进口量达1152万吨。1906年到2008年,美国水泥累计产量为50.28亿吨,累计表观消费量54.40亿吨(图8)。

       图8 1900年以来美国水泥产量和表观消费量的变化

       四、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用途变化

       不可再生、不可移动的土地是城市发展最基本的条件。城市化的实质之一是对土地等自然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集约化程度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各国工业化时土地用途变化情况不同。英国工业革命伴随着以圈地运动为标志的农业革命。早期的圈地运动把耕地变成牧羊场,后期则伴随耕地数量的增加。1793~1815年,由于对法战争贸易中断,垦荒达到高峰。到1830年,曾经称为荒地的土地在英国基本不复存在。

       美国耕地面积也有一个变化过程。南北战争及其以后,美国相继颁布了《宅地法》、《荒芜土地法》等法案,大批移民向西拓植,来自国内外的移民不断增加。从1862年到1926年,联邦共颁发了139万公顷土地所有权证,面积约为2.3亿英亩。美国农业耕地面积从1870年的4.07亿英亩增加到1914年的9.1亿英亩(图9)

       主要工业国家近现代工业史。

。据世界银行数据统计,2005年美国的耕地面积减少到0.43亿英亩,仍为世界上耕地面积最多的国家。

       图9 美国农用地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道格拉斯·诺斯(North,D.).美国的工业化,载于波斯坦、哈巴库克(Postan,M.M.,Habakkuk,H.J.):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六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日本工业化时耕地面积变化表现为数量先不断减少而后减少变慢的特点(图10)。在1960、10和1980年的耕地减少量分别为5000公顷、36000公顷和53000公顷,1980年后每年的减少约13000公顷,反映工业化完成与建设占地减少的一致性。日本经历了一个耕地开发、保护和控制的过程,耕地减少与国土面积小、人均耕地少密切相关。1959年日本农林水产省颁布《日本农用地转用标准》,目的在于确保优良农地,维持农业生产力,适当限制农地转用。

       图10 1960年以来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和可耕地面积的变化

       (南亮进.日本的经济发展.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2.108)

       根据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的研究,在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工业化过程中,损失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可耕地,这一点尤其需要引起我国决策者的特别重视。

       五、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研究表明,人均收入与污染物排放之间呈倒U型关系(库兹涅茨曲线)。如果经济增长最终能带来环境质量改善,就不必减缓经济增长来保护环境。正因为如此,环境学家和经济学家不断对库兹涅茨曲线揭示的规律进行验证。下面引用其中的一些研究结果。

       作为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背景研究(IBRD,1992)的一部分,一些专家估计了10个环境指标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这些指标是:缺乏干净水、缺乏城市卫生设施、城区悬浮颗粒物水平、二氧化硫浓度、1961年到1986年森林面积的变化和年伐率、河水中溶解氧和大肠杆菌、人均市政废物、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等。研究结果表明,部分指标确实与库兹涅茨曲线吻合,包括:缺乏干净水和城市卫生设施的状况随收入升高而逐步改善,但收入的升高带来水质的恶化,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明显地随收入而升高;市政废物的产生和排放也是如此。以一个国家的人均排放量表示的二氧化硫(SO2)、氧化氮(NOX)以及悬浮颗粒物(SPM),它们与人均收入水平的关系符合倒U形曲线揭示的规律。

       还有一些专家利用该报告中世界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的资料,评估森林伐和SO2排放之间的关系,并对1990年到2025年的全球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对SO2的研究表明,拐点出现在人均GDP3000美元。全球SO2排放总量将从1990年的3.83亿吨增加到2025年的11.81亿吨;人均SO2排放量从1990年的73千克增加到2025年的142千克。森林覆盖从1990年的4040万平方千米,降到2016年的最低值3720万平方千米,2025年又增加到3760万平方千米。因为森林砍伐导致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在生物演化尺度上,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

       罗杰·珀曼著,侯元兆等译.自然与环境经济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六、世界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启示

       1.没有一个国家能依赖本土实现工业化

       由于自然地理分布的不均匀性,没有一个国家能依赖本土实现工业化。一般地,一些国家某些矿产相对丰富,而另一些国家则相当贫乏;一个国家内的差异也可以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盛产石油的科威特,除油气外,其他矿产的经济利用价值不大。只有幅员辽阔的国家才有可能总量丰富、矿产种类齐全,如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巴西等。即使这些大国,也可能存在结构不理想,甚至结构性短缺问题。

       以石油为例。世界石油丰富,但分布极不均匀。据2000年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评估,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世界石油最终可储量约3567.45亿吨,主要分布于中东,可石油1356.78亿吨,占全球石油总的38%;其次是前苏联和北美地区,分别为617.27和590.29亿吨,占17.3%和16.5%;欧洲地区最少,仅141.33亿吨,不足全球最终可石油的4%。迄今,全球尚有1280亿吨左右的石油有待发现。

       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2009年6月发布的全球能源统计报告,如果扣除加拿大油砂储量不计,截至2008年底,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为12580亿桶,主要分布在中东,剩余探明可储量为7541亿桶,占全球总剩余可储量的59.9%;其他几个地区的剩余探明可储量,均不足全球总剩余可储量的10%(表2)。

       表2 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储量 单位:10亿桶

       又如固体矿产。全球矿产的分布非常不均匀。有关研究表明,金属矿产总储量的46%集中在矿产地仅占0.25%的极少数大矿中,且集中在少数国家。具体说,大约25种矿产主要集中在3~5个国家。例如,煤炭储量的76.2%集中在美国、德国、俄罗斯、南非、澳大利亚、中国和印度。铁矿90%的储量分布在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南非、瑞典、法国、委内瑞拉和利比亚,前5国的储量占80%。锰矿储量的94%集中分布在南非、俄罗斯、墨西哥、加蓬、澳大利亚、巴西和印度等国,其中南非和俄罗斯共占储量的88%;南非、哈萨克斯坦、津巴布韦、芬兰、印度、巴西、土耳其和菲律宾8国占有世界铬铁矿储量的96%,而前4国则占91.6%。

       世界上大多数铁、锰、铬等矿产集中分布在少数大型或特大型矿床中。如超大型铁矿有俄罗斯的库尔斯克,探明储量426亿吨,其中富矿储量为261亿吨;富矿石探明及预测储量约820亿吨,600m深度以浅的量估计有2900亿吨。乌克兰的克里沃罗格铁矿盆地,保有储量201亿吨;巴西米纳斯—吉斯拉“铁四边形”地区,有100个铁矿床,储量220亿吨;巴西卡拉贾斯铁矿区,富铁矿石探明储量达177亿吨。澳大利亚哈默斯利铁矿区,赤铁矿、赤铁矿-针铁矿矿石品位高,含铁54%~62%,褐铁矿矿石含铁50%~54%,储量共计320亿吨,品位54%~64%的有249亿吨,可露天开。10亿吨以上的超大型锰矿有加蓬莫安达含锰层,南非卡拉哈里马马特旺型矿石,墨西哥莫兰哥含锰层和加拿大拉皮德—克里克铁-锰层。在加蓬,莫安达含锰层已探明储量2.2亿吨,平均品位50%;卡拉哈里锰矿田马马特旺型矿石储量约132.04亿吨,其中可储量4.74亿吨,平均品位约39%,如加上卡塞尔斯型矿床的3.4亿吨可储量,平均品位48%,卡拉哈里锰矿田合计拥有136.13亿吨估计储量,其中可储量8.13亿吨。

       产地的持续勘探、开发才能保证全球的稳定供应;生产地和消费地的错位并不影响矿产的勘探、开发、加工等矿业发展;特别是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将供应完全寄托在国外市场,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所谓不现实是因为供应存在不安全因素,所谓不可能是因为没有一个国家能满足中国这么大的市场需求。摸清家底、立足国内应成为我国保障矿产品供应安全的指导方针和立足点。

       2.强度呈现倒U型或反S型特征

       实证研究表明,强度(单位GDP的金属消费量)一般呈倒U型曲线特征,人均金属消费量与人均GDP之间呈“S”型曲线的增长关系(图11)。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一国或一地在工业化过程中进入一个能源消费的“爬坡”阶段。

       图11 矿产单位GDP消耗的倒U型模式和人均消费的S型模式

       人均金属消费量与人均GDP之间呈“S”型曲线的增长关系。具体原因主要有:第一,随着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使消耗弹性先增后降。在一国经济进入工业化快速增长之前,以农业和轻纺工业为主的“温饱型”产业往往是经济增长的主导行业,消耗强度较低。进入工业化后,消费开始持续增长,并在重化工业主导的工业化中后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此后,随着重化工业增速放慢,比重减小,服务业增长速度加快,单位产出的消耗强度持续回落,并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状态。第二,经济持续增长背景下,不可再生价格具有长期的上涨趋势,需求增长和生产成本提高是主要原因。价格上涨将刺激各种替代技术的快速发展,如塑料等新材料对钢铁的替代,也将对传统的消费强度产生直接影响。第三,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无论是人均钢铁生产和消费量的增加,还是人均住房面积的扩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实物;即使进入信息化社会,如果没有实物投入,也无法建设高楼大厦和各种基础设施。

       不同金属矿产“S”型曲线波长不同,与其性能和工业化中经济结构的演变有关;曲线的起点和形状也因各国的经济结构、禀赋、政策等不同而异。以美国为例,近百年来美国矿产品及相关产品生产消费呈明显的变化规律。从铁矿石和钢的生产、消费看,美国铁矿石产量1952年达到1.2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1954年铁矿石消费量达到1.45亿吨,此后保持在7100万~5600万吨之间。1900~1949年期间多数年份铁矿石视消费量大于产量,铁矿石净进口量不超过500万吨(只有8年净出口,数量不超过200万吨)。1954~1990年铁矿石表观消费量大于产量,差值1200~7000万吨,1991~2007年缩小到1580万~400万吨。1900~2007年铁矿石累计产量70.45亿吨,累计表观消费量82.53亿吨。钢产量13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37亿吨,表观消费量2006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2亿吨。据美国商务部数据、布鲁塞尔报纸对2008年世界粗钢产量及排名报道,2008年美国钢产量为9150万吨。1914~1958年钢为净出口,1959~2008年为净进口。

       3.工业化与技术革命相互促进

       工业革命以来,机器生产体系逐渐形成。工业化带动了一系列的技术发明(图12),每一项技术发明的出现需要一个过程,从技术发明到生产实践又需要一个过程。当生产发展到一定新的阶段,又对技术发明提出新的要求,如此不断循环,逐渐推进。换句话说,工业革命和技术进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图12 英国城市化进程与重要技术发展的关系

       在这一过程中,新技术研发和扩散遵循“新技术产业革新点——新技术产业链——新技术产业体系”的“从点到线再到面”式的扩散路径:技术发明首先是在产业体系的一、两个关键点取得突破,然后沿着产业的上下游方向扩散形成新技术产业链,再进一步,向关联产业扩散形成新技术产业体系(网),由此带动城市化逐渐、缓慢前行。

       4.循环再生成为原料的重要来源

       无论是矿产、能源还是其他生产资料,消费“零增长”至今并未出现。以美国最为典型。美国已进入后工业时代,但仍然是世界上矿产品的最大生产国,许多矿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是世界最大的矿产品消费国,人均消费20多吨,是我国的5倍;也是最大的矿产品贸易国,许多矿产品进出口居世界第一;非燃料矿物的来料加工产值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

       后工业化国家依靠知识和技术创新来发展经济,矿产消费增长速率远低于GDP的增长,单位GDP的消耗强度大幅度下降;非金属矿产消费量,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明显增加;废旧物资的大量产生和积累,为其回收和再生利用创造了条件,并逐渐成为原料供应的重要补充。钢、铝、铜等大宗废旧金属的回收和再生利用占投入的比重不断提高,非金属和各类新型合金的消费量剧增,新型材料和替代品不断出现,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并支撑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德国、日本等依赖再生发展“静脉产业”就是例证。

请搜集和整理我国自2000年以来,为解决“三农”问题出台了哪些政策和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江苏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以改革创新精神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推动全省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转型升级并取得引人瞩目的重大成就。  ——利用外资连续9年保持全国第一,截至2011年底,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突破2500亿美元。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省利用外资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182亿美元,超过2005年前的全省总和。

       ——外贸大省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全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连跨5个干亿美元级台阶,达到53.6亿美元,年均增长26.8%,连续9年居全国第二位。更为可喜的是近年来外贸结构加速优化,服务贸易占货物贸易总额比重提高到5.8%,一般贸易增速快于加工贸易13.5个百分点。

       ——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快速发展。“十一五”以来,全省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速超过50%,对外投资额占改革开放以来对外投资总额的九成以上,到2011年底,全省境外中方协议投资额达86.9亿美元。

       ——服务外包成为开放型经济新亮点。服务外包从无到有迅速壮大,仅用5年时间全省国际服务外包执行金额就达到104亿美元,其中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突破60亿美元,发展规模、发展势头均领先全国。苏南地区成为全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增长较快、集聚度较高、竞争力较强的地区。

       ——各类开发区建设全国领先。去年底,全省122家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以全省2%的土地,吸纳了全省3/4以上的实际到帐外资,创造了112的地区生产总值、2/3的工业增加值、3/4的外贸进出口,成为外商投资的密集区、改革创新的先行区、迅速崛起的新城区和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入代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鼓励江苏要在科学发展等六个方面迈出新步伐,同时特别强调要巩固和发展江苏开放型经济特色和优势。当前,世界经济处于展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全球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变化。江苏作为发达地区,处在改革开放前沿,必须不断适应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变化的新要求,准确认清开放型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紧紧围绕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大局,牢牢把握“十二五”发展的主题主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先导作用,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突出企业、城市、人才“三个国际化”,注重调整出口结构和优化进口结构、更高水平“引进来”和更大步伐“走出去”、提升开发区集约创新和社会服务功能“三个并重”,全力推动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不断增创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现有比较优势,积极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稳步发展贸易规模,推动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着力建设外贸强省。

       优化产生结构,增强产生竞争力争力,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领域培育壮大了一批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要坚持“调高调优调强”的基本取向,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从根本上增强我省外贸出口的竞争力。

       二是搭建载体平台,增创贸易新优势。大力加强出口基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交易物流中心“三大载体”建设,推动产业集聚优势转化为出口竞争优势和进口促进优势。特别是要重点培育一批国际化大市场,打造一批国际展会,发展一批国际电子商务平台,构建内贸与外贸互动发展、出口与进口有机结合的载体。

       三是培育壮大主体,推进企业国际化。实施“跨国公司培育”,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重点,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全球范围内配置能力,打造一批在行业具有话语权的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知名品牌和自主渠道,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国际化企业。

       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高整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层次。

       一方面,要更高水平“引进来”。当前,中国仍然是外资的优选目标,江苏仍然具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竞争优势。一是主动选资,加大合资合作力度。根据我省产业导向主动选资,推进内外资企业配套协作,在鼓励合资合作中扩大溢出效应,打造具有本土竞争力的产业链。加大新兴产业投资合作力度,鼓励各地结合自身基础和特色,引进和培育符合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和我省产业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鼓励外资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开展非绿地投资,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二是拓展领域,加快服务业利用外资。充分发挥江苏科教文化发达、生态环境等优势,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生产业,突出引进软件、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引进教育、医疗等民生服务业,实现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结构优化,比重提高。三是招才引智,推进人才国际化。确立人才是第一的观念,深入实施“十大人才工程”,大力引进我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所急需的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紧缺高端人才。同时,加大选派各类人才赴境外学习培训力度,鼓励高校院所积极开展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努力提高本土人才国际化素质。四是软硬并举,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开放环境。随着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开放、开放式创新的加快,必须更好地营造服务业开放环境、国际化人才创业创新环境和人居环境。要在加强重点开放口岸、重大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大政策促进力度,取切实可行举措,营造公正透明的法制环境、规范运作的市场环境和开明开放的人文环境。

       另一方面,要更大步伐“走出去”,一是加快发展境外投资。抓住国际金融危机难得机遇,完善境外投资促进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兼并企业、收购营销网络和研发机构、建立生产基地。当前,特别是加强对欧洲新能源、新材料、低碳环保、生物医药和精密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力度。二是加强境外载体建设。继续推进东埔寨西港特区和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区两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积极推进省级境外产业集聚区认定工作,争取在欧洲、美洲、澳洲等国家设立省级境外产业集聚区。推动我省特色商贸城到境外设立商品城,实现海外供应链联盟集群式“走出去”。三是完善服务促进体系。创新管理体制、简化核准程序、强化信息服务,共同推动企业境外投资、服务企业境外发展。特别是针对企业境外投资“融资难”问题,探索设立江苏海外投资发展引导基金,建立和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投融资体系和资本运作平台。

       开发区过去是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今后更要进一步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江苏改革开放、转型升级的先行区。

       着力提升集约化水平。加强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使每个开发区都能形成若干特色鲜明、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链或产业。依托龙头型企业推进产业链招商,积极招引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的龙头型、基地型、总部型项目。紧紧抓住上海、苏南、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结合苏北开发区优势产业、发展潜能,主动承接优质产业项目。

       打造一批创新型园区。选择若干国家级开发区和有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加强与外资研发机构、国内研发单位的合作,建设一批以应用型技术成果孵化为宗旨的开放运行的产学研合作服务平台,为开发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重要的支撑。

       加快向新城区转化。对部分较为成熟的开发区,加强规划引导,推进与主城对接,促进产业发展、商贸服务、基础设施、社区建设合理布局、配套衔接,努力将开发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态宜居的国际化新城区。

       (作者系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巡视员)

       责任编辑:金雯

汽车出行圈2019年度大:转型元年的生死忧患

       一、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要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在科学分析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思想,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战略。改革开放前,我国城乡之间一直未能建立起均衡增长和良性循环的关系,导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凝固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经济仍未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目前,城乡关系不顺突出表现为城乡差距过分悬殊。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如果不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不着手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不仅会对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形成制约,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将带来负面影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深刻总结几十年来我们党在处理城乡关系问题上的实践经验而提出的一个大思路、大举措。这个重大思路非常及时地提出了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好城乡关系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按照这个思路,可以使城市和农村紧密地联系起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创新。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着深层次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从体制性矛盾看,由于长期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在处理农村与城市关系问题上,仍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重城轻乡”的观念。因此,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的“三农”问题,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必须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改革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治的各种制度,减少农民,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发挥城市对农村发展的促进和带动作用。2000年底,我国已经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但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这主要表现在农村。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有3000万左右,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低收入人口有6000万左右,还有一大批基本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其温饱的标准还很低。可见,在本世纪的头20年,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均在农村。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村社会进步作为重中之重,由城乡分治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全局性意义。

       二、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农业是一种弱质产业,受市场变化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且生产方式的变革受一些客观因素干扰而迟滞,因此需要的扶持与帮助。总的来说,我国对农业的财政投入不足,阻碍了农业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这是需要我国高度重视、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建国50多年来,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总量约5000亿元,仅占财政总支出的6.5%左右。其中:解放初期占财政支出的5%左右;其后,在“二五”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有所增加,达到10%左右;再后,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又有所下降,比重大约在8%左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0余年间,财政支农的力度又有所加强,提高到了10%;但90年代以后财政支农的力度逐步减弱,特别是最近几年相对数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仅为财政总支出的3%~4%,无法保障我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据统计,发展中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一般保持在10%左右,像印度、泰国、巴基斯坦等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要占到财政总支出15%以上,大大高于我国的水平。据统计,数十年间我国60%的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气象事业的发展,直接用于农业生产性支出的仅占40%左右。从而导致农用水利基础设施越来越差,雨不能排涝,旱不能浇灌;土壤质量越来越差,综合肥力日益下降,科技成果推广速度越来越慢。这种状况必然造成农业发展环境恶化,生产发展迟缓,农民收入徘徊甚至下降。在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整个投入中,地方财政是大头,其份额往往占到80%左右,但当前的问题也主要在地方。从改革以来的长时期看,地方财政的农业投入,从预算的安排到预算的执行都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想投入多少就投入多少,根本没有一个标准或依据。从实践看,沿海地区财政支农的力度大一些,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农的力度小一些。有些地方甚至在财政支农相对数大幅度减少的同时,财政支农的绝对数也在迅速缩减,这是十分令人担忧的。这种状况不加以改变,必然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均衡发展,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差距,也必然会日益扩大。因此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这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①加大农业基本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彻底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水平落后的局面。农业基本建设主要是反映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这方面的问题相当严重。一些地方五六十年代建立起来的水库、桥梁等长期失修,已不能使用,想排水排不掉,想灌溉灌不了;还有些地方急需上马一些农田水利设施和乡村道路,因为没有资金而只能搁浅。农业科技主要是指农业科学技术的引进、发明和推广。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发展农业生产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加大农业基本建设和科技投入,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提高中央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例,保证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发展有充足的资金。二是通过立法完善农业投入体制,确保农业投资的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确保地方财政将一定比例的财政收入投入农业基础设施。三是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农村集体经济,加大对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资。四是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普及,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利用率,使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五是提高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工资水平,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保证其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在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的基础上,还要加大农业补贴支出,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进行农业补贴,是维护农民利益、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效途径,我国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补贴的部分太少,今后必须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一是增加财政支出中农业生产性的比例,尤其应加大直接用于农业补贴的部分,以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二是实行农产品保护价格政策,并根据国家的财力状况,逐步扩大保护价格的范围。三是建立生产风险基金、价格调节基金和农产品的储备制度。丰收时,收购;歉收时,销售,以避免农产品价格随农业产量的变化而大起大落。

       三、以中国特色城镇化拓宽农民生存发展空间

        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更不可能建成文明程度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由乡土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变。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城镇人口比重只有3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越高,享受城市生活的人口总量越多,全社会文明进步的整体水平就会越高。所以,把提高城市化水平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镇化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比重日渐减少,城镇人口比重日渐增多,这是城镇化的一般表现形式。二是乡村文化向城市文化发展,城市文化在全社会的主导地位日益提高,乡村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小,这是城镇化深层的文化特征。三是社会从业人员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从业人员逐步减少,二、三产业从业人员越来越多,这是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和决定因素。城镇化的表面特征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而背后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二、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城镇化反过来又有力地促进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工业化已进入中后期阶段,城镇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如果再不加快城镇化步伐,就会制约工业化的进程。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快车道,到了必须积极引导城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如果不是鼓励而是堵塞农民进城,这将阻碍二、三产业发展,减缓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现代化进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城镇化进程,使城镇人口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这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城镇化的实际水平作出的战略决策。

        城镇化能否快速发展,关键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程度和农副产品供应能力;二是城镇就业容量。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农民进城,另一方面又要有地调节农民进城的规模和速度。从国际经验来看,根据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人均GDP要达到3000美元,我国今后十几年城镇化水平应年均提高1.0--1.2个百分点,每年应转移1000万到1200万的农村人口进城,到2020年城镇总人口应达到7.5亿左右,总量超过农村人口。在目前的体制和政策中,还存在不少制约城镇化发展的问题。

        ——抛弃“以乡建镇”模式,按科学规划、布局、发展小城镇。相对落后地区通过“撤乡并镇”,扩大那些区位优势强、条件好、人口规模大的中心城镇的管理权限和管辖范围。对发达地区的小城镇群或小城镇带,取扩建“城关镇”或合并乡镇与建制镇的方式,设置部分中小城市,发挥其城市功能;并在大中小城市之间,规划、发展一定数量的中心城镇。中央及有关部门应发挥权威作用,主动进行大范围的行政区划调整,科学地进行大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改革小城镇土地利用与管理制度。集中利用土地,鼓励异地开发非耕地。鼓励更新改造老城区,盘活小城镇的存量建设用地;集中利用小城镇非农用地指标,并取优惠的土地、税收、信贷政策,吸引老的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小区集中;提高新建乡镇企业分散布局的用地成本;取优惠的信贷、税收政策,鼓励小城镇异地开发和复垦非耕地。实行多样化土地供给方式。坚持科学规划、土地有偿使用和严格用途管制,允许集体土地进入小城镇土地市场;对现有小城镇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实行租赁制,土地使用者按年度向国家支付租金;要允许规划区范围内的集体土地通过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入股等方式直接进入土地市场,由市场确定地价;要制定商用地增值收益补偿公益事业用地收益的补偿办法。

        ——彻底改革小城镇户口管理制度。放开县及县以下建制镇户口。取消“农转非”式的户籍迁移方式,实行按属地和职业划分户口类别、以为合法证件的自由迁移、登记有效制度,允许居民在辖区内自由流动;对户口取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如向大中小城市迁移有效的永久性城镇居民户口(在农村无承包地和宅基地),向大中小城市迁移无效、但可在城镇长期居住的常住户口(可在农村拥有承包地和宅基地)。不管哪种类型的户口,除为减轻大中城市人口压力、目前由国家政策规定的迁移条件限制以外,对已在建制镇登记落户的进城农民,实行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权利与义务,尤其要取消人为因素形成的子女入学、就业、参军以及参加养老、医疗、就业保险等方面的差异。

        ——改革中心城镇管理体制,转换职能。按“小大社会”、“小机关大服务”、“新城镇新体制”的要求,建立一个职能明确、结构合理、廉洁高效的小城镇管理体制。在“撤乡(镇)并镇”基础上,扩大中心城镇管理范围,赋予完整的县级管理权限和管理职能;同时,撤销中心城镇周边原有的其他乡镇组织,实行中心城镇直接管村;作为短期过渡,可在被撤销的乡镇所在地设立临时办事处,但人员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要精简中心城镇的机构和人员,提高工作效能,强化小城镇的财政与税收功能,加强其教育、生育、治安等公共管理功能,弱化各经济职能部门的制约力量和制约手段,制止各部门乱收费行为。对经过严格规划的中心城镇,要理顺其财政体制,按照“一级,一级财政”的原则,设立具有完整预算与收支功能的机构和金库;同时要取消中心城镇周边其他原有乡镇的财政机构。

        四、以信息化带动中国农业现代化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农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古代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在这三个发展阶段中,每个阶段都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彼此交替演进。农业现代化亦然。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有着不同的目标和涵义。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业现代化就是“农业四化”,即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八九十年代,人们对农业现代化进一步理解为现代化的农业设施、现代化的农业科技、现代化的农业管理。当前,时代已经进入崭新的21世纪,农业现代化的内容更为丰富,包括农业生产水平、农村经济水平、农业物资投入、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农业科技与教育、农村环境等。然而,不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如何拓展,其本质内涵乃在于不断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形成新的生产力,把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农业。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核心技术,信息化作为新的生产力,对推进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巨大推动作用。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没有农业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目前认识到的农业发展的最高阶段,它是通过知识、信息、技术的大量注入,使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现代化,农业技术操作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其本质是农业的科学技术化,即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农业,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迅速转变。在当代,一方面,我们要依靠现代科学知识,建设坚实的现代农业基础,争取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另一方面,我们要迎接世界信息经济时代的挑战,开展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发展信息农业,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还没有完全实现。但是,如果我们照搬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等到完全实现现代化之后再去考虑信息化,那么我们就只能行进在历史潮流的末位,与早在信息化道路上奔跑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必然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及时、充分地消化利用信息化生产力,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则可以大大加快传统现代化的速度和质量,并赢得时间,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甚至有可能实现“后来居上”。在现阶段,要想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以农业信息开发利用为重点,以发展农业信息咨询产业为突破口,以信息技术研究创新为动力,以农业信息化基地为载体,以信息人才、政策法规环境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服务和软件产业,将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公众信息意识和信息市场培育、农业信息人才建设等结合起来,全面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整个农业领域的渗透和应用,从而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五、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应对入世的挑战

        在中国,从1993年提出农业产业化到现在已近10年,农业产业化已有长足发展,但良莠不齐,东部地区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优越的环境条件,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据1999年对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北京、贵州、西藏)1650个县的调查,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有30344个,实现总产值4902亿元,利税476亿元,带动农户3900多万户,占大陆农户总数的15%。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地区分布:东部地区14588个,占48.1%;中部地区13558个,占44.7%;西部地区2198个,占7.2%。在产业分布上,畜牧、水果、蔬菜、水产,特别是具有区域优势的地方特色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而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较慢。近10年来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越来越体现了它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中的重大作用,即是推动“三个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也就是从“生产”方式向“市场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职能的转变以及促进机构改革。但是,中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中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国外叫做Integration,或Vertical Coordination,即“农业一体化”。其本质内容是通过市场功能主体相关环节的联合,对农业产供销、农工商实行专业分工上的协作经营或合同式经营,形成一个交易利益共享的经济联动体,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特征是: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区域优势产业或主导产业,从产前、产中、产后和产业链进行系列开发,实行产供销、农工商结合,把农民、龙头企业和市场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这就是说,中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同国外的“农业一体化”虽然名称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

        加入WTO,中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条件,总体上是外强我弱,但弱中有强,机遇和潜力较大。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①发达国家在农业现代化、充分发育成熟的市场经济、按国际标准生产的高质量产品、发达精深的农产品加工“四位一体”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发展起农业一体化经营,因此,国外的农业一体化经营水平是相当高的。②乌拉圭回合农业谈判的目标是要减少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实现农产品贸易自由化。WTO《农业协议》要求一切非关税措施关税化。尽管在关税减让和关税约束方面,在时间表上发展中国家相对发达国家有一个较长的经济缓冲机会和发展机会,但是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这个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和短暂的。同时,《农业协议》还允许“黄箱”、“蓝箱”、“S&D”、“绿箱”等国内支持政策的存在,但实际上,发展中国家这4种国内支持政策力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③目前,中国广大地区农业仍然是传统技术和传统经营方式、市场发育很不成熟、农产品规范化生产水平低、产品质量低、农产品加工很少,且精深加工更少,为了适应市场需要、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两个转变,发展起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因此,中国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还很低;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农业就没有出路。由于中国劳动力比较多、区域差异大、区域优势产业还很多,具有国际竞争的农产品也很多,如畜牧产品、水产品、花卉、蔬菜、果品等。人们十分担心加入WTO后粮食进口增加会冲击中国的粮食生产。其实,由于中国主要是分散的农户经营,粮食生产的65%是农民自产自销,粮食的商品率只有35%,故加上国外进口粮食增加,这反而使得中国的粮食稳定增加了一条渠道。

        根据上述分析,加入WTO后,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应该是根据国情,适度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多渠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产业链条,因地区、产业制宜取合适的农业产业化模式,最大限度地走向开放、扩大国际市场。具体的就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战略重点在于推进农业的工业化。农业的工业化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化;二是用现代工业手段改造和装备农业,实现规模化、规程化、工业化的种植和养殖,实现企业化的生产经营管理;三是依据产业关联原则,围绕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营销,在农村地区发展相关的非农产业。在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中,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业,一头连着工业和第三产业;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城市,是农业产业化的中心环节。在大多数农产品“卖难”的阶段,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不断拓展农产品新市场,实现农产品增值,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使分布广泛的要素在产业化体系的运作下重新组合。用现代工业手段改造和装备农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内容。具体地讲,就是要在农业的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中,全过程应用工业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提高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程度。从农业装备看,逐步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工厂化;从农业经营方式看,打破小农式的经营模式,实行企业化管理;从农业效益看,拉长农业的产业链条,使农产品在多层次、多环节中增值,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从农业科技进步看,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力度,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转化应用;从农业结构看,从根本上改变农业与其他产业长期分割的状态,实现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协作与互动,促进农村与城镇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六、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消除农民“低素质障碍”

        农民素质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匮乏。由于目前这一代农民所受的基础教育相对较差,造成了他们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普遍较低,对市场经济还停留在粗浅、模糊的认识水平上,对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缺乏必要的思想和物质准备。二是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较弱。一方面,农民对国家依法治国的方略所知甚少,由不懂法而造成的违法时有发生,更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一些农民片面理解民主,把民主等同于“绝对的自由”,进而向基层提不合理的要求,甚至阻挠基层依法行政。三是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一些地方宗族、地域观念根深蒂固,封建迷信大行其道,一些消极思想和陈规陋习沉渣泛起,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因此,提高农民素质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已经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提高农民素质是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所面临的挑战的迫切需要。一方面,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的国际竞争将日益激烈。可以说,当今世界的竞争,根本上是人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因此农业领域的国际竞争根本上是农民素质的竞争。另一方面,加入世贸组织后,由于世界经济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在农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也将日趋频繁,这就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掌握国际规则又懂农业的农民,以适应国际合作的需要。形势清楚地表明,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而要应对这个挑战,在未来的竞争和合作中争取主动,就必须着力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因此,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实现“双增”的重中之重。一言以蔽之,无论是解决农业的“产品”问题,还是“市场”问题,都有赖于农民素质的提高。总之,提高农民素质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紧锻造一支适应新形势、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农民队伍。当然,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务之急,农村基础教育作为这项工程的基础部分必须得到加强;而全面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为此要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培训体系,使农民尽快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并帮助农民树立市场观念、增强民主法制意识。还要培养一代学习型农民,这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根本。古人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战略任务,不可能突击性地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甚至在短期内只能增加投入,不可能立竿见影,马上收到经济效益。必须自觉摈弃短期行为,树立长远观念,扎扎实实、埋头苦干,力争到本世纪中叶,使我国农民的素质有一个根本性的提高。要从基础教育抓起。逐步改革农村教育体制,使之为农业服务,向农村倾斜,培养一代新型农民。把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的后半段,即初中段分为升学教育和职业教育,建立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在各类就业、用工制度中都体现素质要求,力争到2020年使农民受中等职业教育率达到95%以上,使农民接受系统的中等职业教育。

       [?亿欧导读?]?2019年,汽车行业在寒冬中负重前行。

       作者丨钱漪

       编辑丨郝秋慧

       2019,是中国车市销量断崖之凛冬,是长达二十八年增量时代终结后的转型年。

       新能源迎来断奶期,电动车赛道收窄;造车新势力多家交付量产车,跨入危机与曙光共存的下一个槛;“活下去”是汽车全行业的2019标签,难以扛住高压的尾部车企被边缘化,逐步淡出广袤的舞台。

       有人落寞掉队,有人穷且益坚,有人挣扎不屈,有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人寄希望于电动化力挽狂澜,有人以降本增效为保命秘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全行业在寒冬中负重前行,忧患之中迸发出的蓬勃生机尤为可贵。

       所谓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亿欧汽车回顾盘点了2019年度大,供行业人士参考。

       一:新能源补贴退坡开启淘汰赛,阵痛与机遇并存

       3月26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以及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6月21日,工信部宣布废止《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6月26日,2019?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正式施行。纯电动乘用车最高补贴档位在退坡后仅为2.5万元,相较于2018年减少50%,插电式混合动力由2018年的2.2万元减少为1万元,部分细分项的补贴退坡额度达60%。

       点评: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初期,国家政策倾斜政策对于产业链基础薄弱的新能源汽车助力匪浅,无论是对于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主机厂的新能源事业,政策补贴都是强心剂和保护伞。

       今年,国家补贴政策的有序退出,将让在新能源补贴的保护下成长多年的企业直面市场竞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要凭借纯粹的产品力展开正面较量了。发展的阵痛在所难免,而大浪淘洗将激浊扬清,强者愈强。

       二:新能源汽车电池自燃频发

       今年电动车起火事故频发,其中包括特斯拉、蔚来等高端电动品牌。5月以来,发生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79起,其中,电池问题仍是新能源汽车起火的最大原因。在发生起火事故的新能源汽车中,41%的车辆处在行驶状态、40%的车辆处在静置状态、19%的车辆处在充电状态。

       (来源/Unsplash)

       点评:技术相对成熟的新造车企在大规模交付后仍出现大量安全问题,产品力安全技术问题亟待重视和解决。多数汽车自燃是由于电池热管理系统(BMS)出现问题,研发和量产环节的处理不妥当,导致电池过局部过热,发生热连锁反应,酿成失控事故。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电池芯片和模组技术的研发水平决定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边界,能否克服电池技术难关、保障行车安全是新造车未来的分水岭。

       三:华为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5月27日,任正非签发组织变动文件,华为正式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华为对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部的定位,是作为未来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负责的主要部门,提供智能汽车的ICT部件和解决方案成为面向汽车的增量ICT(Information?Communications?Technology)部件供应商。

       点评:尽管华为一再表示不造车,互联网巨头入局汽车智能化将产业边界进一步延展。从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架构来看,表明华为专注成为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的把握,占据5G通信技术制高点是华为布局车联网以及自动驾驶的先天优势,不造车的华为在汽车领域正掌握越来越大的话语权。车联网系统搭建伴随行业发展逐步完善,智能网联的技术落地场景的丰富将助力华为突围世界汽车行业智能化。

       四:三部委印发“禁限令”,引导汽车消费升级

       6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商务部三部委印发《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畅通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019—2020年)》,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重点从“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四方面,推动汽车等产品更新升级。一方面,各地不得对新能源汽车实行限行、限购;另一方面,严禁各地出台新的汽车限购规定,已实施汽车限购的地方应根据城市交通拥堵、污染治理、交通需求管控效果,加快由限制购买转向引导使用。

       点评:汽车消费对拉动国内整体消费市场的意义非同寻常。《实施方案》的印发意在引导汽车消费升级,鼓励汽车消费,尤其是释放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潜力。促进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引导汽车金融产品创新,汽车消费渠道下沉,客观上促进了汽车产业发展,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健增长,从而起到能够拉动中国整个经济发展的作用。“禁限令”出台适应消费者和市场的需要,有利于统筹兼顾长期和短期发展,促进消费提质升级。

       五:2019年7月1日起实施国六排放标准

       7月1日起正式实施国六排放标准。据工信部公告,国六标准的实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2020年7月起,全国注册登记级销售的车型均要符合国六A标准;第二阶段的时间节点为2023年7月,全国范围实施国六B标准,过渡阶段过后全面国六排放标准到来。

       点评:国五标准颁布时隔两年,国家再次出台排放新规。国六排放标准被称作有史以来最严排放标准,主要体现在尾气氮氧化物排放限值相比国五严格了3-5倍,标准提高对于汽车行业技术的驱动无疑有积极意义,技术储备不足的企业将面临危机乃至被清退出局。随着各地国六标准的逐步落地实施,渠道方为加速去库存,纷纷降价甩卖国五车辆,国一至国三车辆将面临限行与强制淘汰,国四国五在使用上则不会受到过多限制。

       六:蔚来汽车上市一年,市值缩水近90%后触底反弹

       蔚来上市已满周年。2018年9月12日,蔚来以10.02亿美元(约67亿元人民币)的筹资额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市值一度超130亿美元,到了2019年却在下跌的路上狂奔。销量方面,蔚来汽车交付量自今年8月起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但与其年度销量目标仍存在不小差距,1-11月蔚来汽车总销量17395辆,年销量目标完成度43.5%。另外,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蔚来分别于5月,9月和12月对北美员工进行了三轮裁减,裁员总数近五成。12月30日,蔚来发布的2019财年第三季度财报表现亮眼,股价迅速回暖。

       点评:销量增长亏损扩大、高管变动、一线裁员,艰难转型中,对负面消息不断的蔚来来说,2019年不太好过,李斌更被冠以“2019年最惨的人”称号。李斌曾表示这都不是事儿,“我们几乎是被左一拳又一拳地打趴在地上,就马上爬起来,又被打趴,又再爬起来。”曾坠落至市值缩水90%的谷底的蔚来汽车,在12月30日三季报发布的交易日股价暴涨53.72%,创半年来新高,给寒冬带来一丝惊喜和暖意。

       外有特斯拉与传统主机厂围堵缩圈,内遇补贴退坡和新势力厮杀,面对错综复杂的竞争市场,以蔚来为代表的新造车势力的生存状况不尽如人意,但从长远来看,给中国带来的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因此单一阶段的表现不足以证明问题。

       这不仅仅是新造车的寒冬,而是全球汽车行业的冰封期。新能源汽车制造是一个宏大的时代命题,也是中国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唯一机会,自主品牌的成长道阻且长,没有十年难论成败。

       七:特斯拉中国工厂10月投产

       特斯拉于2018年宣布第三座超级工厂Gigafactory?3将落地上海临港,今年1月,特斯拉中国工厂动工。10月24日,工厂进入试生产阶段。11月7日,第一台国产版特斯拉Model?3正式亮相,仅6天后,特斯拉就获得了工信部授予的汽车生产资质。从工厂动工到产品亮相,特斯拉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据特斯拉规划,上海工厂一期年产能为25万辆,全部建成后年产能将达到50万辆。

       (来源/Unsplash)

       点评:特斯拉中国超级工厂Gigafactory3实现量产,将帮助特斯拉持续降本增效并为整合全产业链创造条件。工厂着陆中国,意味着特斯拉开始着力本土化、整合中国本地,释放在中国市场的巨大潜能,对自主品牌来说市场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但借力超级巨头入场的鲶鱼效应,倒逼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链快速成长发展。因此,特斯拉工厂的投产或能发挥集聚协同效应,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起到积极培育作用,同时也推进着中美科技合作互惠互利的国家大局。

       八:淘汰赛倒计时,边缘化车企遭市场清退

       11月29日,长安标致雪铁龙汽车有限公司的合资双方长安汽车和标致雪铁龙汽车双双转让50%股份,合资公司在华销售的DS品牌面临退市。12月18日,菲亚特克莱斯勒与标致雪铁龙确认合并,标致雪铁龙在华另一合资方东风拟出售部分PSA股份,以促进后者与FCA的合并,合资品牌神龙汽车或将解体。

       自主品牌中力帆、众泰、华泰、猎豹因经营不善业绩每况愈下,纷纷陷入生存危机,其中,力帆作为中国首家A股上市的民营车企,长达四年持续亏损后元气将尽。2019年上半年,力帆股份营业收入51.78亿元,同比下滑13.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9.5亿元,同比下滑859.98%。边缘车企进入生死淘汰环节。

       点评:大浪淘沙,产品力欠缺的品牌在寒冬中折戟是必然,由于产品、营销、定位的战略失误,一众的国外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已经开始挣扎于生死线。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优胜劣汰对于大市场环境与汽车产业发展历史长河一定是好事,淘汰落后产能,释放有限市场空间和给上游梯队,为产业转型整合优势,以不断推动改革效率。末尾苟延残喘,头部优势将愈发明显,中庸队伍同样面临达摩克里斯之剑悬顶的危机,难以转变崭新正确的姿态适应市场的选手将被相继淘汰出局,一切只是时间问题。

       九:吉利和戴姆勒成立合资公司,北汽跟随其后持股戴姆勒

       12月3日,吉利与戴姆勒共建的高端出行项目“耀出行”宣布正式启动,成为双方意向持续深化友好合作的信号。在今年3月28日,戴姆勒和吉利控股集团宣布,双方将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转型,致力于将Smart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全新smart合资公司的总部将设在中国,双方各持股50%,注册资本为17亿元人民币。此前,吉利已收购戴姆勒9.69%股权成为戴姆勒第一大股东。7月23日,北汽宣布斥资28亿欧元(约合216亿元人民币)购入戴姆勒5%股份。

       (来源/Unsplash)

       点评:自主品牌牵手国外高端品牌不再少见,各取所需、开放共赢的本质是合作的助推器。“耀出行”是继3月吉利和戴姆勒成立合资公司后的首个落地项目。显然,这又是一个品牌战略的双赢举措,既是戴姆勒在华布局出行生态的新例证,又将有效推动吉利控股集团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为吉利的高端化和共享化战略再添筹码。高端化向来是自主品牌重视着力发展的方向,北汽和吉利作为自主品牌翘楚,借力国外豪华品牌加持自身品牌价值,是明智之举,但仅是硬性捆绑远远不够,内化并融合高端品牌的内核才是国产品牌真正高端化的起步。对于外国车企来说,用股份换取全球最大市场,依托中国取暖驱寒,为未来提供更广袤的发展空间。

       十:上汽集团与广汽集团达成战略合作

       12月23日,上汽集团在上海与广汽集团举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宣布与广汽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把握汽车产业变革的战略契机,积极探讨在技术研发、协同、投资布局、市场拓展、国际经营等多个相关领域展开合作。协议双方将探讨在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等领域,对战略性核心技术、平台进行联合投资、开发。

       点评:面对汽车全产业链转型阵痛期,确保“活下来”,是所有传统造车势力和新造车的第一要务。牵手合作,抱团取暖对企业来说是分担研发成本、分担风险、实现降本目标的有效途径,互利共赢,相互扶持在步履维艰的“异次元时代”中生存下来。电动化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大势所趋,而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乃至自动驾驶领域的研发成本高企,是寒冬中单一家企业难以承受之重,因而独善其身愈加艰难,技术共享对各家企业无疑都是一大利好。

       编辑:郝秋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度大产业链长行”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