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车资讯 新车资讯

小米汽车落户苏州的条件_小米汽车 落户

tamoadmin 2024-08-25 人已围观

简介1.烧光170亿,造车“吞金兽”陷入至暗时刻2.武汉汽车产业疫后发展深思3.重庆和成都,未来几年哪个发展潜力更大?2013年11月20日 小米路由器正式发布 2014年02月11日 万科高管团参观小米总部 2014年04月24日 华润万橡府智能家庭体验中心对外开放 2014年05月15日 小米电视2正式发布 2014年10月10日 4款小米智能硬件发布:小蚁智能摄像机、小米智能插座、Yeeligh

1.烧光170亿,造车“吞金兽”陷入至暗时刻

2.武汉汽车产业疫后发展深思

3.重庆和成都,未来几年哪个发展潜力更大?

小米汽车落户苏州的条件_小米汽车 落户

2013年11月20日 小米路由器正式发布

2014年02月11日 万科高管团参观小米总部

2014年04月24日 华润万橡府智能家庭体验中心对外开放

2014年05月15日 小米电视2正式发布

2014年10月10日 4款小米智能硬件发布:小蚁智能摄像机、小米智能插座、Yeelight智能灯泡、小米智能遥控中心

2014年10月10日 顺为基金投资U+国际青年公寓

2014年10月23日 小米智能家庭APP正式推出

2014年11月07日 小米智能家居与南京银城地产达成合作

2014年12月09日 小米空气净化器正式发布

2014年12月14日 小米与美的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入股传统家电企业

2015年01月15日小米年度旗舰发布会上,小米智能芯首次亮相,并确立了小米智能家居不排他、非独家的合作态度

2015年01月18日 小米智能家庭套装(智能网关、感应)正式发布

2015年05月17日 小米智能家居与正荣集团达成合作,合作试点落户苏州幸福城邦项目

2015年05年29日小米智能家居与成都仁恒地产达成合作,仁恒滨河湾国际社区最为全国首个高端项目,落地部署小米智能家居产品

2015年06月26日 小米智能家居与金地集团达成合作,7成联动,全国近万家金地业主将使用小米智能家居系列产品

烧光170亿,造车“吞金兽”陷入至暗时刻

满族

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贴对联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饺子,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饺子要码得横竖成行,象征新的一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摆成圈,恐日子过得没有门路。

白族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蒙古族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武汉汽车产业疫后发展深思

当新能源造车浪潮滚滚向前,曾与“蔚小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奇点 汽车 却濒临死亡边缘。

近日,因拖欠员工薪资长达一年半、被供应商申请破产重整等诸多负面消息,奇点 汽车 再一次站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奇点 汽车 创始人沈海寅自称是做梦都在想着造车的男人,并喊出用互联网思维打造“中国特斯拉”的口号,成功吸引了一大批明星资本入局,公司累计融资金额超170亿元。

然而,曾被外界看好的造车“独角兽”,却一步步化身造车“吞金兽”,在漫长的5年间仅造出1辆车,当170亿融资消耗殆尽,“PTT式造车”的奇点 汽车 又该何去何从?

因员工集体讨薪,奇点 汽车 再度成为舆论焦点。

据多位员工爆料,奇点 汽车 已长时间拖欠员工薪资,最长拖欠时间已达一年半,部分员工被拖欠薪资额度逼近20 万元。 也就是说,从去年年初至今,奇点 汽车 的员工都没有工资入账了。

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一些员工选择通过劳动仲裁向奇点 汽车 索要工资,目前申请劳动仲裁的员工超过150人,而被欠薪的员工超过300人。即便对簿公堂,奇点 汽车 对支付员工薪资依然一拖再拖,被欠薪资何时到账仍然是个未知数。

不过,迫于舆论压力,奇点 汽车 取了“缓兵之计”, 有部分离职员工收到了来自奇点 汽车 的短信,称公司准备在未来一周内预支付 10000 元,本应在2022 年6 月30 日支付的未支付薪资的50% ,将在新一轮融资到账后支付,另外未支付的50% 在2022 年内支付完成。

实际上,这并非奇点 汽车 首次拖欠员工薪资。早在2018年10月,就有多位员工收到了公司HR的邮件,大体内容是“工资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审批后才能发放,所以会耽误一些时间,望请各位员工理解。”

当时,大多数员工并没有想太多,毕竟很多公司都出现过工资延迟发放的情况,大家都在正常推进各自的工作进度。但令人意外的是,这次工资延期一下子就拖了三个月,直到当年12月奇点 汽车 才出台了工资发放规则。

根据规则显示,奇点 汽车 众多员工当年9月的工资算是公司向员工借款,会按照年化约10%的利息偿还,约在2019年1月发放;10月工资会在当月中旬前发放完毕;而11月的工资会在当月底发放。

然而,这些被拖欠的薪资在2019 年2 月才到账,此事虽然没有闹大,但很多员工对奇点 汽车 已经不像之前那样信任。因为在延期发薪后,沈海寅曾亲自下场回应:“奇点 汽车 已累计融资超过70 亿元,拖欠员工工资是消息。”

时间来到2020年,工资方面又出了问题。自2020年起,奇点 汽车 开始对员工薪资执行半薪制度,简单来说就是每月只发一半工资,另一半工资以抵扣为期权不发。当时恰逢疫情爆发期,很多公司都不好过,大部分员工对此表示理解。

但奇点 汽车 再一次让员工失望了,不仅工资无限期延迟发放,还爆出了拖欠供应商货款的消息。今年6月,中汽研与奇点 汽车 关联方智车优行北京分公司的技术纠纷一案完成宣判,一审民事判决智车优行北京分公司向中汽研支付服务费64.9万余元及相关违约金。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7 月初,智车优行北京分公司新增一条强制破产重整的消息,申请人为帝维 汽车 公司。据了解,帝维 汽车 公司正是奇点 汽车 合作的供应商之一,大概率是因为款项拖欠向奇点 汽车 申请了强制破产重整。

这一桩桩一件件,无不预示着一件事——奇点 汽车 确实没钱了。有员工对外表示:“当经历了突然延期发放薪资,看到拖欠供应商款项等消息后才恍然大悟,大概率是因为奇点真的缺钱了,然后导致奇点is6造不出来和无法上市。”

如今深陷困境的奇点 汽车 ,曾是走在国内造车最前沿的弄潮儿。

奇点 汽车 成立于2014 年,同年诞生的新能源造车企业还有蔚来、理想、小鹏,奇点 汽车 与国内造车新势力三巨头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奇点 汽车 创始人沈海寅,曾是360公司副总裁、金山软件集团副总裁,身居要职的他有十几年的互联网从业经历。沈海寅创立奇点 汽车 的契机,源于新能源 汽车 行业领军者特斯拉。

据沈海寅回忆,他第一次开特斯拉的时候,就有一种触电的感觉。当时还在360 任职的沈海寅已经跃跃欲试,他向周鸿祎表达了造车的想法,希望在360 内部做一个 汽车 项目。

但周鸿祎认为造车与360主业相差甚远,从而否决了沈海寅。老板不同意,那就自己干,奇点 汽车 就此诞生。沈海寅将自家 汽车 品牌命名为“奇点”,也是理工男的梦想。“奇点,在物理学上被认为是宇宙大爆炸的开始,是宇宙从无到有的那一点。”

在互联网行业浸*多年的沈海寅,将互联网思维与造车捆绑,他还看中了小米集团的赚钱模式,对外喊出“用小米的模式打造中国特斯拉”的口号。对于造车一事,沈海寅势在必行,他曾声称自己做梦的时候都在想着造车。

值得一提的是,奇点 汽车 早期表现确实不错,公司于2016年发布了首款车型is6,这比同年成立的“蔚小理”首款车型的面世时间都要早,一时间赚足了外界眼球。

沈海寅趁热打铁,带着承载其造车梦想的PPT到处演讲,奇点 汽车 从此声名鹊起。伴随行业知名度节节攀升,各路资本纷至沓来,奇点 汽车 曾经拿融资拿到手软。

从2015 年至2020 年,奇点 汽车 累计完成11 轮融资,投资团队整容强大,其中不乏联想之星、三六零安全、英特尔资本、东方网力等知名企业与资本。虽然融资总金额并未对外公布,但据知情人士透露,早在2019 年奇点 汽车 融资总金额已超170 亿元。

资金到账,奇点 汽车 经营规模迅速扩张,最鼎盛时期员工超过1500人。沈海寅信誓旦旦对外宣布:is6将于2018年年内进行量产及交付,力争2017年实现小批量生产。

现实却频频“打脸”,2017 年的“量产”直接变“流产”,2018 年沈海寅继续给大家“画大饼”,之后又说is6 将于2019 年春节上市,但拖到现在is6 量产仍是一张“空头支票”,沈海寅也成了造车界出了名的“跳票王”。

在漫长的5年间,奇点 汽车 仅造出1辆车。当“蔚小理”纷纷发布新车并投入量产,奇点 汽车 仍停留在“PPT式造车”阶段。圈内人流传一句话, 汽车 业内堪称“PPT式造车”高手的,只有贾跃亭的FF与奇点 汽车 。

值得注意的是, 2020 年5 月至今,奇点 汽车 已经两年没融资了,却相继曝出拖欠员工薪资、拖欠供应商款项等负面消息。雷军曾在跨界造车时表示,100 亿投入只是造车行业的最低门槛,而烧光170 亿融资的奇点 汽车 ,恐怕很难继续推进is6 的量产进度了。

奇点 汽车 走到如今这步田地,以及is6持续“难产”,与创始人沈海寅脱不了干系。

刚开始,奇点 汽车 主要聚焦于自建工厂。沈海寅曾表示,“代工模式意味着很多事情自己不一定完全可控,而这些调整会影响到我们的进程。”

听闻此讯,多个城市相继向奇点 汽车 伸出了橄榄枝。首先登场的是安徽铜陵,当地明确表态,只要奇点 汽车 落户当地,就会给投资、给、给政策等全面支持。

2016年11月,奇点 汽车 宣布获得6亿美元融资,并与铜陵市达成战略合作,总部南迁铜陵并建设工厂,工厂预计总投资达80亿元,年产能将达到20万辆。

然而,铜陵工厂还未投产,江苏苏州与湖南株洲也来了。2018年3月底,奇点 汽车 宣布未来5年投资150亿元,在苏州打造奇点 汽车 全球研发中心。

半年之后,沈海寅又跑到了湖南株洲,宣布奇点 汽车 株洲基地总投资50亿元,预计2020年建成投产。三大项目的总投资额高达280亿元,相当于掏空了奇点 汽车 的“家底”。

外界原以为,奇点 汽车 自建工厂可以助推is6 量产加速,但现实却是上述三大项目全都打了水漂,一个都没有落地开花,而且奇点 汽车 压根儿就没有造车资质。

当造车新势力三巨头忙着自家第二款新车上市时,奇点 汽车 还在满世界找代工“救火”,有消息称is6将由北汽新能源代工生产,结果这一代工合作也不了了之,有人爆料主要原因是资金不到位。

折腾了一大圈,钱花掉不少,奇点 汽车 似乎还在原地打转。当“蔚小理”纷纷冲击上市,并谋求二次上市时,奇点 汽车 也曾通过IPO上市募资。

据 汽车 之家报道, 奇点 汽车 曾在 2019 年7 月宣布了登陆科创板的,彼时奇点 汽车 首席品牌和战略发展副总裁赵强确认了这一,并表示“具体进展要看(证监会)审核流程。”

除上市募资外,奇点 汽车 还想过融资“补血”。2021年年初,奇点 汽车 与360有了接触,360派出相关高层到奇点 汽车 进行考察,对其技术代码、车联网架构和车机系统进行了参观和询问,注资一事已经走到实质性阶段。

此前,360曾参与奇点 汽车 的B轮融资,彼时很多奇点 汽车 的员工对360再度注资十分看好。结果事与愿违,360最终放弃了奇点 汽车 ,将资金投向与其同处新能源造车赛道的哪吒 汽车 。而奇点 汽车 科创板上市一事也没了后续,公司资金困境愈演愈烈。

自身“血槽”已空,多方“补血”未果,奇点 汽车 进一步走向深渊。自2021 年起,一边是大规模拖欠员工薪资,导致大多数员工离职,并集体仲裁讨薪;另一边是供应商诉讼讨债,导致奇点 汽车 多次列为被执行人,沈海寅也多次被限制高消费。

据说,眼下奇点 汽车 员工总数仅剩两位数了,大概还有50人左右,与最鼎盛时期的1500人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

当下,奇点 汽车 和讨薪员工都在期待,新一轮融资尽快到账。如此一来,既可以发放被拖欠的员工薪资,也可以为奇点 汽车 注入新的活力,支撑公司继续走下去。

只是,既没有钱,又没有人,更没有量产车的奇点 汽车 ,是否还能等来自己的白衣骑士?

本文源自投资家

重庆和成都,未来几年哪个发展潜力更大?

被称之为“中国车都”的武汉,拥有庞大的汽车产业集群,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了7家汽车整车企业、12个汽车总装工厂、5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并汇集了中、法、美、英、日五大车系,被称为全国六大乘用车基地之一。

湖北省内形成了两大汽车产业走廊,均交于武汉。一条以武汉为起点,连接孝感、随州、襄阳、十堰,沿着汉江斜向鄂西北,沿线云集东风乘用车、东风商用车、东风本田、神龙汽车、上汽通用等众多重量级车企;另外一条从武汉沿长江上溯下延,连接宜昌—荆门—荆州—武汉—黄冈—黄石,集结了广汽乘用车、猎豹、星晖电动车等众多整车及零部件企业。

位于武汉经济开发区的东风大道更是被誉为“车都之脊”,全长13公里,沿线分布着2万多家企业,是全球汽车工业密集度最高的轴线之一。

多元的汽车之都

在肺炎疫情暴发后的两个多月里,以东风大道为中心的武汉汽车产业陷入停滞状态。疫情的爆发虽然将武汉汽车产业置于困境,但也凸显出了武汉汽车产业对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要性。

汽车长久以来便是武汉市的支柱产业,凭借独有的产业链优势,武汉已发展成为最包容、最多元的汽车之都。1992年,东风汽车与法国标致雪铁龙正式合资组建神龙公司,总部落户武汉,就此拉开了武汉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序章。

继神龙之后,一批批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接踵而来。2003年,东风本田落户武汉开发区;同年,东风公司总部由十堰迁至武汉;随后,与日产合资的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部也落户武汉;2008年,东风乘用车有限公司建于武汉;2016年,东风雷诺一期项目在汉阳黄金口建成投产。

除了“东风系”,完备的汽车产业链也吸引了其他汽车集团纷纷在武汉设厂。2012年,上汽通用武汉生产基地在江夏金口奠基,用于生产雪佛兰和别克品牌的部分车型。2018年,吉利汽车在武汉市建设年产15万辆乘用车项目;2019年,英国豪华汽车品牌路特斯整车工厂在武汉开发区动工。至此,在武汉生产的汽车品牌覆盖了美、日、法、英、中五大车系。

此外,武汉在专用车产业也拥有较高地位,有湖北三环汉阳特种汽车有限公司(前身为汉阳特种汽车制造厂)和汉阳专用车研究所等行业知名机构。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比亚迪、蔚来、东风云峰、金龙开沃等一众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也陆续进驻武汉,让武汉成为拥有车系最丰富、品牌最全面、品类最多元的汽车制造城市。

数据显示,湖北汽车产量约80%集中于武汉市。从产能分布上看,东风汽车集团下属的东风本田、东风乘用车和东风雷诺100%的产能在武汉,神龙汽车70%以上和上汽通用20%以上的产能在武汉。据统计,武汉每天有5千多辆汽车下线,疫情期间每停工1周,市场就会减少3.5万辆的汽车供应,进而波及全国物流、经销商、金融服务、后市场等企业。

武汉也是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工厂集聚地,且汽车零部件适配性要求极高,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一旦关键零部件缺失,整车生产就面临停滞。湖北汽车工业协会透露,湖北省规模以上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超过1300家,其中既包括包括博世、德尔福、法雷奥、伟巴斯特、霍尼韦尔、格特拉克、埃孚和电装等知名海外汽车零部件巨头,也涵盖大冶汉龙发动机、三环集团、均胜电子、福耀玻璃等本土零部件制造商,而其中绝大部分企业都集中在武汉。

武汉的汽车零部件产业支撑着全国和众多国际主流车企的运转。疫情期间,一副产自武汉的制动系统空气软管的断供,直接导致日本汽车制造商日产向其位于马来西亚、美国、英国、西班牙、俄罗斯和印度的全球工厂发出停产警告;大众、宝马、现代等众多跨国公司也都提出,部分武汉生产的零部件如不能及时供应,企业将面临停工和停产的窘境。

众多国际零部件巨头在武汉都有自己的产能。法雷奥的照明系统、博世华域的转向系统、博格华纳的驱动系统……在方向盘、转向柱和转向箱类别里,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转向系统中有20%以上来自武汉,任何一家工厂的断供,都可能对北美整车工厂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随着多年的快速发展,武汉汽车产业不仅影响全国,更是成为了全球汽车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

数据来源:武汉汽车流通行业协会

疫后的车市生机

近来,武汉车市增长有所放缓,其中因素很多。武汉近10年汽车消费增长迅猛,2013~2018年6年内汽车新增218.8万辆,超过武汉市保有量三分之二,2018年武汉汽车保有量超过310万辆,新车购消费需求向二手车置换、以及汽车养护消费需求方向转化;其次,省内及周边城市汽车流通体系逐渐完善、省内和周边城市居民大多可以在本地购车,不再到武汉购车;另外,武汉城市交通枢纽以及网约车服务更加完善,地铁建设完成7条运营线路,新增了T3出行等优质网约车平台,居民出行更加方便。

面对疫后的车市,武汉市祭出大杀器,5月发布《武汉市汽车消费财政补贴资金实施细则》。规定自即日起至今年12月?31日,消费者在武汉本地购买武汉生产的燃油乘用车且在本市上牌落户的,按照销售价格(机动车销售统一价格)3%的标准给予燃油汽车购车款补贴,5000元封顶;对新能源汽车则按每台10000元补贴。继武汉市出台购车补贴政策后,江夏区和开发区也迅速跟进。除执行武汉市政策外,消费者购买本区车企生产的乘用车还可获得额外补贴。

伴随着强有力的政策刺激,武汉车市也展现出了久违的生机。5月,武汉乘用车上险数超过24000辆,同比实现1.9%的正增长。作为武汉的龙头车企,东风汽车从4月便开启了V型反转,4月销量24.42万辆,同比增长8.3%;5月销量31.76万辆,同比增长16.6%;6月销量32.22万辆,同比增长9.77%;7月销售汽车29.64万辆,同比增长10.8%;8月销量29.37万辆,同比增长4.2%,产销自复工复产以来“五连增”,1~8月累计销量实现199万辆。

随着购车需求的释放,二手车置换需求也被进一步激发。从武汉上半年的二手车成交数据来看,二手车置换周期有所加快。数据显示,2020上半年的成交车辆中,3年以内车龄的车辆占比为18.22%,同比上涨0.79%;3~5年车龄的车辆占比为23.14%,同比上升1.92%。以往一辆新车购置到报废的用车习惯已经改变,5年以内换车的情况已成为新潮流。

在二手车置换需求上升的同时,二手车购买需求也在上升。疫情让人们增添了购车的新动力,根据恒诺市场研究的调查显示,疫情之后46.91%的人群有明确的购车意愿,但很多人因为经济收入受到影响,购车预算随之下降,二手车便成为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市场需求快速恢复和政策利好的双重刺激下,武汉新车和二手车市场均呈现出V型反转的态势,同时也带动了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快速复苏。肺炎疫情虽对汽车消费影响很大,但也催生一部分新的购买需求。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被抑制的需求逐步释放出来,后续武汉车市整体向好。

三大潜力有待激发

短期来看,的促消政策是汽车市场探底回升的底气之一。车企应积极关注产业政策,从税费减免、行业补贴等方面把握政策机遇,推动企业发展,尽可能减少企业损失。

长期来看,武汉汽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应进一步挖掘城市潜力,实现全面转型升级,以保持自己在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

从制造潜力来看,武汉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2019年1-12月广东省汽车产量排名第一,累计产量为311.69万辆,同为汽车大省的吉林和上海产量分别为288.92万辆和274.9万辆,排名第二和第三。湖北产量223.96万辆,占全国总产量的8%左右。相比同样位于长江经济带的上海有50万辆的差距,相比同样为老牌汽车制造基地的吉林有65万辆的差距,可见湖北和武汉的制造潜力还有上升空间。

武汉的服务潜力巨大。目前,武汉市有整车企业(含专用车、特种车)30家,汽车销售类企业1400余家,授权体系4S店300余家,汽车有形市场(含二手车市场)25家,单看这组数据还算合理。另一组数据是,汽车总从业人员超46万人,其中车企20万人、销售企业15万人、维修企业10万人、汽车电商及媒体从业近1万人,从业人员呈现出明显的制造多、服务少的倒金字塔格局。而汽车产业最大的特点就是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制造、服务和相关产业无论是从业人员还是产值的比例应该是正金字塔才合理。所以,武汉作为全国独一无二的九省通衢的区域中心城市,围绕汽车做好大服务文章,将为汽车产业带来巨大的新增长点。

从消费潜力看,武汉同样充满上升空间。疫情爆发之前的2019年,武汉市全年汽车销量36.75万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城市的汽车保有量来看,武汉2019年保有量为336.8万辆,全国排名第九,低于同样位于长江经济带的成都、重庆、苏州、上海几大城市。相比成都519.5万辆的汽车保有量,有180万辆以上的差距。而成都和武汉的城镇常住人口分别为1233.79万人和902.45万人,城镇人口数差距并没有汽车保有量那么大,这也表明武汉的本土汽车消费潜力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各大城市汽车保有量(万辆)

集中力量打造新优势

汽车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产业变革,转型升级的下半场面对的是激烈的区位竞争。武汉应该积极推动本地车企和零部件企业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等关键领域转型,同时吸引下一代的新兴汽车产业聚集,推进汽车产业与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业态跨界融合。

目前,武汉市新能源乘用车规模正在逐渐壮大。东风本田、上汽通用、东风乘用车、神龙汽车几大乘用车整车企业均将投产新能源汽车。据了解,在建项目东风云峰将作为东风日产新能源明星车型Ariya的生产地,东风雷诺改造后的工厂将成为岚图未来的厂址。此外,武汉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不断完善,全市集聚了武汉开沃、武汉氢雄、武汉氢阳等燃料电池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东湖开发区和武汉开发区分别开通了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线路。

从全国范围来看,在新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发布之前,国家发改委共发放17张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拍照,有7家选择在江浙沪一带建立生产基地、总部或者研发中心,重庆、广东等汽车大省市也均有车企选择落户。凭借已有,武汉虽出现了不少类似岚图的“造车新实力”,但对于真正的“造车新势力”的引进需加快速度。

智能网联方面,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是打造下一代汽车产业的核心平台。武汉开发区智慧生态城一期28公里开放测试道路建成,是全国首个大规模5G和V2X全覆盖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上海示范区2015年开工,2016年6月正式开园,重庆I-VISTA示范区2016年底一期正式启用。相比后两者,武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在建立和运营的时间上并不占优,但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速度类似,基础设施的进步也是日新月异,武汉应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快速将最先进的技术应用到基础设施建设中。

在规模上,武汉测试示范区将进一步扩容,力争在年内基于5G的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总里程突破100公里,成为全国最大的5G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示范区。武汉同时也应博众长,学习其他优秀示范区的运行方式。2019年华东几大城市签定长江三角洲区域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互认合作协议,原本分散的点和线,正逐步连接成面,将更加有利于地区内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武汉应与周边城市取类似的方式,联合长沙示范区,共同开展跨地域的道路测试工作。

在企业入驻方面,武汉示范区吸引了海梁科技、深蓝科技、元戎启行、AutoX等自动驾驶企业入园测试,另外还有本土车企东风和科技巨头百度的加持。要想继续扩大优势,武汉应加大对明星科技公司的引进,并利用光谷的产业集群,与汽车产业充分协同,发挥自己在5G通信、北斗导航等领域的优势,通过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的建设,加快车路协同的推进,将武汉打造成为更适合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城市。此外,应充分激发华为、小米、联想等这类科技企业的跨界潜力,将其在汽车产业的布局也引进武汉,从而吸引更多的科技公司和初创企业进驻武汉。

总体来看,武汉汽车产业面临的转型压力较大,但优势和机遇也显而易见。一手抓好传统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手发挥通信领域的协同作用,同时更加积极拥抱造车新势力和新兴科技公司,多管齐下将为武汉汽车产业注入新的创造力,让武汉在继续保持传统汽车产业集群优势的同时,在“新四化”的变革浪潮中也能谋得新优势。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我是从福州迁到重庆的东北人。

以前在成都待过十年左右吧,2010年户口迁到重庆落户。

成都最大感觉是生活安逸,大街上到处琳琅满目各种吃食,年轻女孩手拿小吃边吃边逛街是一道街景。

成都人虽说没有福州那边吃得好,但他们好吃味道麻辣的东西,常常能把不起眼的食材做得很好吃。

特别喜欢去成都的茶园喝茶、听人摆龙门阵。

成都人过日子特别接地气,他们花钱仔细,相互交往也要算计各自成本开销,谁都不愿意吃哪怕一点亏。

其实成都和福州非常象,都是市民气息浓厚、比较享受生活、不思进取。

来重庆后感觉变了。

重庆总让人觉得轰轰轰隆隆的,总有大战临近一样的紧张。

重庆人吃饭也不象成都那样粗粮细作、讲究样式和味道细微的变化,重庆最突出的就是烫火炉,水煮鱼等,他们喜欢弄一大锅食物,然后围着锅坐一圈人一齐伸筷子向同一口锅里取食。

当然重庆还有江湖菜,也都大盘大碗的筛,比如梁山鸡、辣子鸡、来凤鱼、太安鱼等等。

最让我吃惊的,他们不知从哪儿抱出一个大坛子,打开泥封,每人发一根很长的吸管,然后大家都把吸管插进坛子里,一群人围着从坛子里吸酒喝。

重庆人的生活是大开大合式的,他们很豪迈,不太计较互相之间的得失。

重庆距离成都300公里左右吧,没想到民风民俗差距这么大。

当然啦,一个是山城,大江大山的。

一个是平原,精细的天府之国嘛。

但我想说,成都适合有小资情调的中老年人去过日子,那里安逸,让人觉得生活滋润、巴适。

有理想、有冲劲的人最好到重庆。

重庆是个能让人热血奔涌、努力向上的城市!

记得重庆直辖市10年庆时我来重庆,那时候我看到的山城十分破败,老街老房子东倒西歪,棒棒满街乱窜,朝天门商品批发市场热闹但乱哄哄的。

江北嘴那时刚开始动迁,马路上拖儿车、摩的又拉人又拉货,繁忙无序的样子。

可那时成都人打成风气,连办丧事都成为打的由头。

于是我放弃了成都喝茶摆龙门阵的安逸,只身来重庆闯荡。

吃火锅、谈生意,泡吧、唱卡拉0K,每天都过得火辣辣的,满满的忙碌着。

重庆人没闲工夫喝茶聊天,茶馆都是谈生意、打牌的场所。

大拆迁、大建设成为重庆的主旋律, 汽车 、摩托车工业迅速发展,电子产业也快速跟上来了。

本来重庆就靠工商业兴市,现在是工业门类最齐全的超大型城市之一,因此后发之力也非常强劲。

成都被重庆的发展势头吓着了,也开始扩城搞工业,但成都是靠省会城市的优势,从四川其他地市调进优势产业进成都,形成了成都后发的工业体系。

说白了,就是成都开始对全川进行吸血,为了保证成都不落后于重庆。

成都先后吞并了周边很多市县,终于成为了特大城市,还专门去北京争取到了让住建部和发改委支持其成为中心城市的地位。

重庆不用去争取什么,重庆是直辖市,是超大型城市,是中央确立的五大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之一,重庆连接东西,处于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的联结点上。

现在的重庆还是港口型城市,重庆在长江上建成了包括寸滩港在内的十几处万吨级位的深水码头,货运可以通江达海。

重庆的金融业发展速度更是惊人,短短十年已建成江北嘴金融中心,吸纳了几百家金融企业来重庆落户,今年央行特意将 科技 金融认证中心约在重庆,使重庆金融地位更上一层楼。

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小米等都将西南总部放在了重庆,蚂蚁金服更是把集团总部都移到重庆落户了。

现在中央确立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中国经济发展第四级,成都向东,重庆向西相向发展了。

重庆借势启动了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建设,这又是重庆一个新引擎,是集全市之智、举全重庆之力打造的 科技 之城、未来之城!

在我看来,成都向东已是强努之未,成都不太可能将大量用于发展除成都外四川其他地市,比如泸州、宜宾、自贡、内江和遂宁等,这些地市由于长期被成都吸血,这么多年一直也没什么起色。

而重庆西部的璧山、大足、永川、荣昌和江津河川等这几年发展迅猛,大有溶入重庆主城的势头,并且,重庆已将地铁和城际铁路通向西部这些区县了。

未来成渝中部崛起将要依赖于重庆向西的发展,这是无可质疑的。

所以我认为成都和重庆未来几年的发展一定是重庆潜力更大些!

重庆,我看好你!

首先我对这个提问得出我自己的观点,就是重庆未来的发展定会比成都更好,重庆的潜力是巨大的。

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重庆人,因此更了解重庆的城市发展,对重庆目前的城市规划也更感兴趣一些,通过方方面面的了解来说,我认为重庆的发展前景更佳,或者说另一方面是我希望重庆的发展比成都更强更好。

论GDP来说,重庆是超过成都的,毕竟重庆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而成都相比于重庆,在身份上就落后许多,作为副省级的城市,在经济方面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重庆的潜力更大。

还有不得不提的是在口岸方面,重庆有众所周知的渝新欧铁路,虽然成都也有蓉欧,但需要到一个地方重新组编,在时间上重庆就胜过了成都;同时重庆有江北机场、万州机场,以及各个港口,在铁路与航空运输上,重庆是超过成都的。

在多年年,重庆就建立了两江新区,它是国家第三个开放开发新区,而成都的天府新区,较重庆在时间上就晚了四年左右,因此在各方面的发展上来说,成都仅仅只是紧随重庆之后。

虽然重庆成都的规划与发展不分上下,但我仍然希望重庆可以更快更好的发展。希望今后的重庆,无论在经济、在交通、在企业上,都能够更好,重庆人的生活能得到提高,毕竟重庆是一个 历史 文化悠久的地方,也希望重庆能得到更好的宣传。

两张图表探轨迹, 历史 从不突然。

重庆有长江和嘉陵江贯穿全境,区位优势十分突出。19年,重庆恢复中央直辖市,同时也将原属四川的涪陵、万州、黔江三地区并入重庆,新增1500万人口。但此举同时将重庆往东的门户打通,使重庆成为六省交汇中心,成为连贯东西、通汇南北的长江中上游交通核心枢纽。重庆拥有四个"国家一类口岸“,有2个是机场(江北机场和万州机场)、1个港口、1个铁路编组站。重庆江北机场第三跑道预计9月投运,成为西部地区唯一一个拥有三跑道的机场,此意味着江北机场将成为当前西部设计能力最大的机场。成都地处平原,地势优越,但地理位置更偏居一隅,在交通路网上明显不如重庆居中,成都只有1个“国家一类口岸"(双流机场),使成都更大依赖航空运输,现在的双流机场年运输旅客量在西部第一( 西部有成都双流、西安咸阳、昆明长水、重庆江北共4个机场皆进入十大机场之列) 。由于双流机场已无扩容能力(只有2条跑道),现成都第二机场即天府机场正开始建设,加之川藏高铁纳入建设规划,成都在综合交通枢纽水平上会减小与重庆的差距。

重庆工业门类十分完善,布局合理。重庆本就是全国少数几个工业中心之一,冶金、化工、医药、机械制造、重型设备、 汽车 、船舶、航空材料、半导体、兵器工业等在国内地位很高,近二十年又加大了微电子、环保 科技 等行业的布局,现代制造业升级也颇有建树。成都是个传统的轻工业城市,工业门类既不齐全也不强,但随着经济时期几十年的省会建设,主要是三线建设包括来自中央的支持、重庆的大力输血(含资金、人才和产业迁移),成都逐步发展起比较优势的食品加工、电子技术、航空制造、材料加工等行业,近十年来加强引入电子设备、 汽车 制造、软件设计等门类。但就工业整体实力讲,仍较重庆差距很大。工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和现代 社会 的血液。

重庆地处两江交汇,自古为出川门户,古代交通不发达,水运是最高等级交通,是故重庆一直就是商贾云集之地,贸易发达。而成都地处平原,农耕经济时代,占有人口优势,消费型商业门类齐全,是重要商业中心。相比而言,重庆更偏向转口贸易和物流,而成都则更偏重大众消费。在这方面,如今的成都作为四川全省龙头,占全省人口红利,商业领先性比重庆突出。

从经济实力上讲,近百年来重庆一直是西部最大经济实体,一直是十大城市前列。60年代,重庆的国民总产值曾占西南的三分之一。在四川时期,重庆是四川的绝对支柱,经济总量曾是成都三倍,直至90年代任保持了2倍。2016年重庆全域GDP以1.7万亿居全国第七,即便只算老重庆辖区也近1.3万亿超过成都近1000亿。但是,重庆在恢复直辖的同时也并入涪万黔,20年来负重奔跑,城市实力在增长,但排名上反而在下降,从前五逐浙下降至第七第八(但近几年开始回升,有重回前五的趋势),表明重庆负担的确不小,尚需消化。反观成都,不断兼并周边富裕地区,成长速度很快,似有跃跃欲试挑战重庆老辖区之势。 但成都 历史 排名极不稳定,90年代才首进前十,且长期在第十前后进出,可持续性待改善。

我是四川人两地都生活过!就地位置而言重庆占优,地理环境成都占优,重庆毕竟还很年轻的直辖市,成都一直都是四川省会教育,医疗,城市建设硬件重庆还需努力赶超!重庆制造业成都远比不上,但是龙泉驿区 汽车 城的打造正在追赶重庆步伐……内心来讲希望两地都能发展壮大带动川渝城市群的发展,毕竟川渝本是一家!请两地人民不要攀比互喷,携手共进才是王道……

年之前被纳入四川省管辖的重庆是个什么样子,相信来过重庆的人和重庆当地人都应该知道。那时候的重庆是个满目苍夷一穷二白的破落户,或许因为当过国民党的陪都,更是解放时期最后解放的区域之一,一直过着爷爷不疼,姥姥不爱总被嫌弃的日子。而作为四川省府的成都,当时是什么样子相信很多人也明白。重庆发展到现在的样子仅仅用了20年,这不仅有邓公恢复重庆本身的直辖身份的功劳,也有中央的政策支持,更有多任重庆官员的规划,更离不开来重庆奋斗打拼生活的人们默默的付出。中国现今发展最好的一线城市,不论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广州,每一个城市的发展时间都超出重庆很多,并且地理环境也优于重庆太多。总有人拿重庆区域大,人口多说事,现在的重庆或许有些方面还并不出众,但是整个重庆各辖区,都是在一种稳步的共同发展中,这都是眼睛可以看得到的东西。反而是发展多年的四川省成都,各方央企,国企,跨国公司都有分部设置在成都,还包括某些国家的领事馆,但是如果离开成都去往周边地区查看,虽然同属一个行政区管辖,但是周围的县城明显发展滞后,这是作为四川省府的成都不可回避的事实,国家都提倡一带一路,但作为四川省府的成都却并没有做到它应该做的事情!!!

这个问题全国人民已经持续给你回答了多年,两边自媒体各种吹捧可以一笑了之,看全国人民的认可度便知。上海重庆都是实行房产税一个上天一个下地,是全国大城市中房价最高和最低的,重庆还没有外地人严格购房限制,公众号的炒房团都趋之若鹜,反观成都的限购政策是全国最严不是之一,节日成都各种 旅游 霸榜也是遥遥领先。

重庆的优势就是水力发电电价便宜,山多地少楼越高性价比越大,平地修楼成本低,所以高楼集中夜景好看但千篇一律的向上森林。成都平原高和大都有,打完地基的677和全球最大单体建筑(五角大楼不是单体)环球中心,全球最长中轴线,五环全部生态湿地公园包围,六环已要完成,七环在规划,一带一路中欧班列起点。

雾霾全国都有但次次都在减轻,成都是服务业,互联网,新经济,总部经济城市,买别墅都吹自己带前后院,但成都平原是全国唯一市内看雪山360度群山环抱的城市,重庆一个重工业城市不对比。

山河皆因地震起,平原成都万年留,两江重庆两行泪,坐等山头倒坟头。

成都。没有任何悬念的事,现在两个城市看似不分伯仲,但是成都已经完成转身和布局了,现在的成都已经不是困与一隅的西南大都市了。成都目前是逐步向TOP5,未来向TOP3进军的城市。这是城市管理者的努力,也是 历史 的机遇造就的。虽然我这么说重庆兄弟伙不开心,但我说的是事实,两个城市我都生活过十年以上也都有房产。

虽然成都重庆两地才300公里左右,但还是有一定的文化差异。

成都一般追求安逸、休闲、城市配套做得比较全面,尤其是在北上广机会不大的人,多数选择去成都,寻觅自己的下一次机会。

这里成渝间有两个一样的观点,成都人觉得房价比重庆高,那么相对的,成都就比重庆发展要好。

因为有钱人多,钱多就意味着机会多,相信多数去成都发展的就是这么想的。

同样一个房价,重庆就不这么认为了,至少在重庆买房,购房压力没这么大。但成都那边的又有想法了,工资低啊!

其实啊,在一般条件下,哪怕每个月就是多过500-1000元,对于平均房价高了5000块又能抵哪样?

还有一点,在文宣这块,成都确实要超过重庆,这点重庆心里要有点数,不要认为文宣不重要,这几年,成都已经玩得炉火纯青。

想想西部各大省会城市,为什么成都的风头一时无两?

甚至有超东部苏州、杭州等城市,他们的官宣、自媒体是下了大力气的。

首先引以自傲的就一城双机场,还有就六环、天府大道、西部第一的城市地铁等等。

而重庆这边呢,网上一些人总认为不对等。嗨,要学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有些方面呐,成都的确比重庆做得好而且做得成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嘛!其实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双城记有利也有弊,最好的结局就是良性竞争!

总结,重庆重于工业制造,这本身需要时间来积淀财富。

反观成都不一样,在网红这块玩特别到位,这样在短时间就把人气聚集起来了。

同样的火锅、餐饮,为什么那些明星纷纷去成都开店当老板?内因就在这里。

不晓得嘛,我们成都边边上小县城的镇上小厂头倒是很多江津过来打工的,会提劲得很哦,声音又大,说话憨得罪人。说我们成都这儿不好那儿不好,工资低,何必跑这么远,来挣成都两百块一天的工资?他们眼中成都吃的也难吃,工资低,成都人,没有轻轨没有渡轮没这没那,就这样素质的人搞出来的城市能咋样?

我是重庆人,成渝同为兄弟,城市的环境名不同,应该说可比性不大。但重庆应该有直辖的风范,但没有。第一主城的人看不起区县的人,线格达;其二盘剥三峡移民以万梁'高速路为例几乎1块钱一公里,而重庆至武隆高速路150多公里才60多块钱,万梁路67公里60块过路费,已收IO来年,明显整万州;其三人才竞争,重庆的观念差成都20年以上。所以重庆在20之内赶上成都还需极大的努为。